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散文
知止不殆--我读道德经(32)

知止不殆--我读道德经(32)

作者: 南溪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08-11 18:15 被阅读0次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始终都是无名而质朴的状态。虽然小得无法分辨,可是天下却没有谁能使它臣服的。诸侯君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万物将会自然归从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人们不须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分布均匀。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就要有所制约,明白了各自的制约,守好本位,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前面接连几篇说明不以兵强、恬淡为上,说有道之人不能通过杀戮征伐天下,兵者不祥。这一篇开始阐述什么可以统治天下。总体上还是在讲无为,先讲道是什么,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名之物。掌握了道,那么天下就会臣服。君王如果能够修炼守道,那么就可以使天下万物来朝。举例子说天地相合就会天降甘露,不用人去干预,就可以四时分明,滋润万物。有名是万物之始,开始能够给万物命名,那就对有名之物了解其运行规律,就知道怎么做会导致其灭亡,知道怎么样会灭亡,就不去那样做,那就可以永不停歇一直存在下去。道对于天下来说,就像河流峡谷对于江海的意义,是许许多多的道组成了天下,应该按照一个已知的道循序渐进,最后了解天下之道。修炼道就可以天下归心,兵戈何用?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经。

相关文章

  • 知止不殆--我读道德经(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

  • 道德经·第32/81章 - 知止不殆

    道德经·第32/81章 - 知止不殆 春秋时期 · 老子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

  • 班费详情

    十月打赏文章后续。 已累瘫,不想再说些什么,大家随便看看吧! 11.《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32章:知止不殆...

  • 《道德经》32|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何其难

    “道”一直没有名字和形状,但它一直处于一种质朴的状态。它虽然隐微不可见,但这个世间没有什么能够使它臣服。如果侯王能...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32:知止不殆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

  • 解读《道德经》之32-1: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

  • 知止不殆,保持适度(学习道德经32章)。

    本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的无名状态,让侯王能够守之,万物将如宾客般蜂拥而来,不离开。但是要知道边界,知止而止,保持...

  • 《道德经》知止不殆

    知止不殆 本章重点是说明道无名而质朴的特征。道,永远都是无名的。万事万物随时变化。“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虽...

  • 知止不殆能力圈

    知止不殆出自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才不会倦怠。 有时一往无前,不...

  •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止不殆--我读道德经(3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jt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