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今天和大家聊一个有点遥远的现代故事,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之所以说是现代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其中一个女主人公莱拉1978年出生,和我一般大。
之所以说有点遥远,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在故事中完全感受不到现代气息。那里男权至上,还是一夫多妻制,硝烟四起,战火纷飞,和都市化程度相当高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言归正传,说故事简介:女主人公之一玛丽雅姆是富人的私生女,她的父亲有三个妻子十个孩子,母亲娜娜是家里的女仆,怀孕生下她之后,被三个妻子驱除出门。母女二人生活在城市近郊的小泥屋里。
父亲定期送来食物,每周四下午过来陪玛丽雅姆半小时。母亲将生活的不满发泄在玛丽雅姆的身上,每天只有刻薄和抱怨,而父亲每周半小时的陪伴则显得关爱满满。
这让玛丽雅姆对父亲萌发了希望,她渴望父亲把她带回家,让她能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阳光下,而不是私生子的阴影里。15岁那年,她去向父亲争取,遭到父亲逃避和拒绝。
更为悲惨的是,母亲娜娜在她去找父亲时自杀了。
父亲和三个妻子把15岁的玛丽雅姆嫁给了4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像仍一块抹布一样扔到了远离家乡的喀布尔。
拉希德是个生性暴躁的人,在玛丽雅姆几次流产后,态度就更加恶劣,在家中是不折不扣的暴君。
1992年,战火中一枚火箭弹把邻居莱拉家夷为平地。莱拉的父母被炸死,她被拉希德夫妻救了下来,60多岁的拉希德又将14岁的莱拉据为己有。
玛丽雅姆和莱拉在家庭暴力中,很快由相互敌对的情敌关系,转变成相互保护关爱的同盟。
莱拉21岁时,青梅竹马的爱人塔里克回来找她了。(因为战争,塔里克一家人就在莱拉14岁时去了巴基斯坦,拉希德为了得到莱拉,骗莱拉说塔里克死了),他们在客厅诉说了这些年的经历和遭遇。
晚餐时,从小儿子口中拉希德得知,塔里克进了他的家门,并和莱拉聊了一下午,这是他不能容忍的。拉希德暴跳如雷,在不断殴打中,他掐住了莱拉的脖子,他要扼死她。
玛丽雅姆知道这个暴君会这么做的,他根本无视她们的生命,她的哀求劝解,只换来了双重的毒打。所以,她去工具房拿来了铁锹,向拉希德拍了下去。下面是原文摘抄,一起分享:
拉希德用他的手掌去摸自己的脑袋。他看着指尖上的血滴,然后看着玛丽雅姆。她觉得她看到他的脸色变得柔和了。她幻想他们之间有了某种交流,幻想这一下也许真的把他的脑袋给打醒了。也许他也从她脸上看到某些神情,玛丽雅姆想,某些让他望而却步的神情。也许他终于有点明白,玛丽雅姆要付出多少自我否定、牺牲和心血,才能够默默地承受他的呵责和暴力、他的鸡蛋里挑骨头和他的卑劣,和他生活在一起的这么多年。她在他眼中看到的是尊敬吗?是后悔吗?
但是,他的上唇向上翘,露出恶毒的狞笑;玛丽雅姆立即明白,如果她不完成这件事,那么将会前功尽弃,甚至将会对不起莱拉。如果她容许他现在走开,他需要多久把口袋里的钥匙掏出来,走到楼上,拿出那把手枪呢?要是确定他一枪把她自己打死就会心满意足,确定他有可能会放过莱拉,那么,玛丽雅姆说不定会放下铁锹。但从拉希德的眼神里,她看得出来他想杀了她们两个。
所以,玛丽雅姆再次举起铁锹,用尽全身力气砸了下去。事后,玛丽雅姆让莱拉带着两个孩子和塔里克逃走,她自己去自首,被枪决。
感
今天想聊的是性格暴躁的拉希德。性格暴躁一部分原因是天生的,这不可否认,另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和周围环境的纵容,最后还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故意。天生来自遗传,无可奈何,不必赘述。
第二部分社会和周围环境的纵容。相信在阿富汗,这样的男人并不少。阿富汗的宗教、旧俗、尤其是塔利班统治期间对于男权的纵容,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男人打死女人是不必负法律责任的,他们甚至将所有的医院都设定为男性医院,女人生孩子、治病都没地方可去。有了遗传的种子,这样的社会环境可谓是暴躁性格最肥沃的土壤。
最后一部分,来源于个人的故意。很多人之所以暴躁到底,死不悔改,是因为他们从这种处事方式中获益良多,发泄了情绪,达到了目的,震慑了周围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简单粗暴有效果。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反复使用,进而强化了这个性格特质。
思
在原文引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玛丽雅姆拍出第一铁锹后,那个瞬间,拉希德意识到了处境的危险,甚至意识到了暴力压制下的真相——对方并没有接受,而是在忍耐,既然是忍耐,总是要还给他的,那是暴力对自己的反噬。
而此刻,如果他做出改变,就如同玛丽雅姆所想的那样,这一铁锹拍醒了他,开启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渠道。那么,他是不必被拍死的。
可惜,多年以来对暴力的娴熟运用,并对暴力形成的强烈依赖,使得他对其他方式无能为力。他不可能在这个瞬间学会服软,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别人,生之光只在他脸上闪现了几秒,终于被暴力的邪恶湮灭,最终走向死亡。
暴躁犹如一把利刃,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扼杀着自己天性中的纯良和向善的可能性。面对这个世界,人们也许都想要一把趁手的兵器,只是,当你拿起兵器的那刻起,你就已经对周围的人宣战,生活处处开始沦为战场。
行
回顾拉希德的一生,当初的小男孩,也许只是有些急躁,成长教育中,没有遏制住这条毒蛇,反而喂养它长大。再后来,他在社会规则当中找到了依据,甚至是肯定。最后,身上所有美好的品性都为这条毒蛇让路,让它恣意发挥,最终吞噬了自己的生命。
只是死前那一秒的犹疑、停顿、甚至是恐惧,让我们看到他也曾是一个健全的人,有成为一个健全人的可能性。这个家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平和地相互沟通,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彼此温暖,那将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所以,在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救赎上,再艰难再漫长的路都值得我们去走。有一句话说:发脾气是本能,控制住脾气是本领,是很难,但一定值得。
我们经常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以,生和死是同样重要的两件事,尽管生很漫长,死很短促。但很多人,就在死的瞬间改变了生命的质量,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一生。
玛丽雅姆被执行了枪决。她一生寂寂无闻、被欺凌被侮辱被无视,但,她用自己的死发出了最后一道强光,实现了生命的升华,让人性之光照亮自己,照亮莱拉和家人的余生。而拉希德最终被黑暗虏获而去,每个人都刻意回避着他给生活带来的阴霾。
最后向大家推荐《灿烂千阳》,这是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写的又一佳作。我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比《追风筝的人》好看。
我的第66张见感思行卡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