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大量的书,参加很多次培训,听了许多讲座,似乎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实际生活却没有多大改变,知识不是丢在脑后就是原封不动地存在脑袋里,生活工作中却没有发挥出来,怎么回事呢?
怎么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到实处呢?
《知道做到》这本书讲了一件事: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正如作者提出的问题:知道和做到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我们要怎样填平这条鸿沟?
作者给出了秘诀:重复——重复——重复,间隔重复学习,实践,直到彻底吸收。
作者说,有三个原因阻碍了我们应用新知: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书中提供了知行合一的三个方法。
一、少而精地阅读,避免信息超载
我们大量阅读培训造成了一种不断吸收新知的假象,但是,缺少了沉淀吸收的环节,这些信息就像飘在水面的浮萍,很快会被新的信息冲走。我们学得越多,遗忘得也越快。作者建议,我们需要少而精地学习。
如何做到少而精呢?首先我们要带着自己的需要去寻找学习资源,把领域内的精品书籍先读透一本,隔一段时间再重复阅读、吸收、实践,让自己完全浸泡在这本书里。这样透彻地阅读一本书胜过泛读二十本书。
少则得,多则惑。
二、积极聆听新思想,不要消极过滤信息
什么是消极过滤呢?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了一种“挑刺”的思维习惯。因为我们身边的环境,我们的父母、老师,往往习惯性地关注事情有问题的一面,比如:考了99分,那1分丢在哪啦?上台演讲哪句话忘啦?去别人家做客哪里做得不对啦等等,这样我们也在无意识中养成了固化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听到和我们不一样的思想、相反的看法时,第一反应是去挑刺:不可能!胡说!我不相信!谁能做到啊!
作者称它们为“发臭思维症”:对那些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
如果我们带着消极、保守的心态去读书、听讲的话,不断拒绝、否定对方传达的每一个新的观念,那么新知最终能够进入我们头脑的大概只有10%了,其余都被否定、怀疑的思维过滤掉了。
这样的话,即使我们看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课、参加再多的培训,又有什么用处呢?
所以,我们要培养“绿灯思维”——寻找信息的积极面,要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吸收,用期待的心开始学习:看看我能从中找到什么有趣的思想?看看有什么生活中我可以用到的?去热情地拥抱新知。
三、制订跟进计划,缺少跟进导致只学不用
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我们做到少而精、并且带着开放积极的心态去阅读学习的话,可以肯定会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现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了。
如果只具备知识,却无法在生活中应用,我们学习它们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前面两步是基础,第三步是进阶。
要做到跟进,我们需要制订一份能为自己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
假如我们读了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吸收了很多新知识,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制订一份具体的执行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有具体的行动时间,有行动目标,并有反馈时间,在反馈时间里,我们可以对照计划看看自己执行得如何,鼓励自己已经践行的,并复读一遍,刷新一下认知,修正下计划,再继续执行计划,再反馈、复读,直到这本书中的理念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直到自己可以把书中的方法变成自己的习惯,这本书就算读完了。我们可以寻找下一本书继续实践了。
所以,要把一本好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到:少而精地、间隔重复阅读;保持积极、间隔重复聆听;制订跟进计划,重复执行计划。
练习并不会带来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带来完美。
学习本身就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
读完一本书,其实只是旅程的开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