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人已经有亲人被隔离或因此离开我们,我们该怎么办?
回答:现在传染病成为社会流行病,形成国家层,社会层的举国动员抗疫。我认为“隔离”还尚存希望,但是“离世”是比隔离更重大的生活打击事件,造成的情绪程度不同,形成的心态也不同。我分为四类受打击情形:①“住院隔离中”,我们通常一边担忧,一边努力相信并配合政府及医疗救治,并且做好自我医学观察。②“住院隔离后离世了”,我们也许怀疑医护没有尽力,也许自责没有尽到周全陪护或自责没有及早发现。③“居家隔离中”,我们比一类更紧张,一方面是自我交叉感染的预防是否做细做实,另一方面是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发展程度,可能面临程度严重化后措施是否跟上④“居家隔离后离世了”,我们可能抱怨政府救助没跟上,自责无能为力、病前没有早预防。
我建议大家根据“一缓二降三配四免五受”细则来应对。
一“缓”,缓解紧张担忧亲人病情发展,多咨询多沟通多了解,让自己与医护人员、病人形成“金三角沟通闭环”。
二“降”,降低担心密切接触的我们被传染,熟悉医学临床特征,做好自我医学观察,做实做细传染防护指南。
三“配”,积极配合政医两界的努力,不要怀疑和抱怨政府不力,医护不周,而是合理监督,见证改善。
四“免”,免除诸多理由的自责,不要自责“陪护不力、无能为力、觉察太迟、过往种种”,告诫自己自责无益,反省适当。
五“受”,①接受悲伤丧痛的情绪,“离世”是比隔离更重大的生活打击事件,哀伤情绪不可避免,也是旁人无法替受,“我很痛”是既定存在感受,把注意力放在情绪的哀恸上,而不是引起哀恸的那些无尽思绪上,如果有反复不断的思绪,及时找他人或者心理师倾诉,以获得情感支持;②忍受“已失去”,隔世离空无可挽回,原来的依恋模式已经打破,遗憾、残缺、苦难是生活真相,努力打气做一个能忍受真相的有勇气的人;③予授“仪式感”,完成一种仪式感,就会从一种情绪换成另一种情绪,借用宗教诸如基督教、佛教的祈祷,忏拜仪式来告别,或“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或写日记,“焚话别”,“对酒饮”,“圆之梦”,“赋念植”;增强“正拥有”的当下仪式感,让自己生活继续,逆来顺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