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08――再论格物
(2020年10月16日)
今天,听读《传习录》五,对“格物”有了新的认识。
格物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各家言论不一,各学派也争论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一家之言,没有对错,只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发展就是好的,我个人的看法。
文中徐爱对于格物一词,对于朱子的理解也有不明之处,所以求教于阳明先生。朱子对于格物的理解就是: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也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吧。而阳明先生不是这样理解的,阳明先生解读就是,格,去除,物,指心外之物,也就是为善去恶。
通过听读《传习录》本文,结合这一时段的学习,深感阳明先生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社会的主流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汇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这与阳明先生所倡导的扬善除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格物的本意所在。
《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是把格物放在于八目之首的。只有格物了,才能致知,只有致知了,才能真正诚其意。在这里的格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解读,都没有明确的定论,普遍认为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其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但从八目的整个意思来看,格去心上不良之物还是对的。因为格心上的物,才能致良知;致了良知,才会有诚意;有了诚意,才会正心。如果理解为穷尽事物的真理,不从心上来理解的话,确实与后面的七目联结不上,即使勉强联结在一起,也感觉别扭、不顺畅。
理解到这个程度,如何格物呢?在本文中,阳明先生讲了人生的三个层次: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的对圣人境界;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的贤人境界;第三个就是“困知勉行”事的普通人境界了,就要“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没有私欲存在。格物就要格去这些私欲,以恢复心之本体。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现实实践中,就要有问题时往内看,多从自身找原因。在因上求,不在果上找。不随境,不攀缘,时时用格物的功夫去除私欲,战胜私欲,恢复天理。当我们内心没有私欲屏障时,就如孟子说的“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多好呀!!!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