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看了很多家谱,时不时会碰到“迪功郎”这个称呼。这次看《暨阳安俗赵氏家谱》,又出来一个“迪功郎”。为让赵氏后裔知晓祖上的历史,这里说说什么叫“迪功郎”。
百度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迪功郎,是古代的官名,始于宋。《宋史·职官志八》:“迪功郎……为从九品。”《明史·忠义传四·吴畅春》:“(吴畅春)手刃数贼,被执不屈死。赠迪功郎、安庆府经历。”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碧云岩题名跋》:“(宋)诸州上中下县簿、尉,俱从九品迪功郎。”亦简称“迪功”。《宋史·职官志九》:“《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自开府至迪功凡三十七阶。”明代方孝孺《王处士墓志铭》:“谷城之王,世以善闻,迪功肇台,寔蕃子孙。”
由此可知,迪功郎在宋、元、明三朝确实是官职,其官阶在37阶,属于最低级别的官,相当于现在公务员体系中的科长。但是到了清朝,迪功郎已经不再在官阶里,迪功郎不再是官了。据查,清朝时,以改革著称的雍正皇帝,在其登位后,就颁布了垦荒造田、兴修水利等多项重农务本的新举措。为了在农民中树立楷模,雍正皇帝要求各州县每年必须在各乡中举荐一两个德高望重的老农,由皇帝钦加特授他们八品顶戴,即相当于现在的“全国劳模”。
所以,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迪功郎已经不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荣誉。
前几年我在看山下湖长乐老家谱,就看到过一个乾隆年间[传记时间为乾隆三十三年(1767)]的迪功郎。家谱行传这样记录:“新五十六公,讳其英,字杰凡,迪功郎。”然后看他的传记,却只字不提迪功郎,叙述的是以下内容:
公讳其英,字杰凡,姿容奇伟,气度轩昂。遇事能断者恃乎才,百折不回者恃乎识。宗祠谱牒,族之大事也,一以序昭穆,一以别尊卑,公以一人举之,焕然一新,使先代之神灵是凭是依,后世之子姓有伦有脊,承先启后之功固堪不朽矣。至于强凌弱、众暴寡,人情类然,际其难者,讵不却顾勿前?公以一人排之,虽豪富巨族亦所不惧,是又一方之柱石矣。且缓急人所时有也,遭横逆、结争讼,非解不释,公奋然赴之,剖其是非,判其曲直,抵掌立谈,人钦服焉。时邑尊童公者,下车闻名,锡以衣顶,公欣然受之。劝农桑,课勤惰,国用民食胥赖以生,利甚普焉。以故声称藉藉,一时好义之士,闻风向慕结纳者,非止一乡一邑也。当太岳父母生庆死葬,高朋贵客遐迩毕至,由是观之,名不虚立,士不虚附。(摘要)
这个姓何的迪功郎,我们尊称他为“何迪功”。从何迪功的传记里,我们能找到他之所以能成为迪功郎的原因所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他是“一方柱石”,即某个区域范围内的人中豪杰、中流砥柱,绝对是村里“德高望重”之人。从文字记载看,何迪功之所以德高望重,之所以名声在外,之所广结朋友,是因为他平时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是非分明、公正公平、孝顺睦族、爱国爱民。所以,当时诸暨县衙里的童县官,刚走马上任,就听说了长山有个何其英,于是他“锡以衣顶”。童县长“锡以衣顶”,正是授予何其英“迪功郎”的荣誉称号。
暨阳安俗赵村,即今暨阳街道赵四小区,在光绪年间也出了一个迪功郎,我们尊称他为“赵迪功”。家谱收录了一篇他的传记,记录时间为光绪癸卯年(1903)。写记传的叫吴忠怀,一定是赵迪功的朋友。因为吴不是赵村人,所以写的内容不是很详细,但对赵迪功的人品、功德的概括却是言简意赅。好在传记之后还附了一篇赵迪功六十大寿时,同宗赵怀恩为他写的一篇祝寿文(寿序)。两篇文章合起来,赵迪功之所以能成为迪功郎的原因,也就大致清晰了。
赵光昇,字庆才,号祥夫。是清末农民百姓的杰出代表。他“自食其力,克勤克俭,朝出暮入”。他待人宽厚,诚实朴素,不贰不叁(中正平和,自立自律)、无诈无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他一介不与,一介不取(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赵光昇虽是农民,但他通过勤劳付出,实现了“家私颇丰”的物质条件。这颇丰的家私,全靠他平时的“布衣蔬食,淡泊自甘”。但是,他并非物质至上,在宗族修辑宗谱之际,他慷慨解囊,捐出自家多亩良田。他脚踏实地做人,自己这辈子甘为“田舍郎”,对儿子的教育并不是让他们去登“天子堂”,所以传记里说他“生有五子,优于农业,故教子之道贵以专”。这句话现在看来,怕是少有人能懂其中的意味,那其实是农耕社会最典型的“耕读传家”的精华。赵光昇并不是想把自己搞成什么种粮大户,他只是想让五个儿子“优于农业”,懂得什么叫勤业,什么叫俭奉,什么叫持己,什么叫待人,什么叫持家。读书贵以专,种田也贵以专。赵光昇的家教很成功,赵光昇的福报也很成功。人在做,天在看,所以老天对赵光昇一家也格外开恩,让他得到了连达官贵人都得不到的“过人之遇”(即超过别人的待遇),这个待遇就是长寿幸福、儿孙绕膝、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赵村历史上并没有出什么高官,劳动模范赵光昇,却以一个种田人的身份,获得了一个“迪功郎”的荣誉称号,并从此在安俗赵氏家谱上熠熠生辉。现在,对于寸土不剩的赵氏后裔来说,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了。但他留给后人的财富,依然珍藏在赵光昇传记的字里行间。
谱牒引文:
赵光昇世大兄行述(名一百十六)
迪功郎赵君,名光昇,字庆才,号祥夫。世居赵村,姓赵氏。其父世信公,母黄氏,相继殁。兄弟三人,其长兄光茂,咸丰年间匪乱殉难。光昇,世信公之次子也,以农为业,自食其力,克勤克俭,朝出暮入。其治家也不闲游,不耗用,乡邻有关,排难解纷。其表己也严,其待人也宽,一介不与,一介不取。行年已届花甲,之外娶张氏,偕老可嘉。生有五子,优于农业,故教子之道贵以专。时值贵族修辑宗谱,知其家私颇丰,欲立良田肆亩,以为承先启后之志,何其志之大而量宽高!适遇同升堂,客寓索请,笔甚陋劣,心粗无暇计工拙,不过述其巅末,以为之行述焉。
(以下为捐田情况)
修字
三百七十九号 田一亩二分 黄泥丘江顶
四百号 田三亩 洋浪田
俯字号 田二亩四分 新塘顶
又 号 田一亩二分 张子良
迪功郎光昇翁六十寿序
盖闻寿为五福之首。是寿也者,最人所难得也。然人果有过人之行,必有过人之遇。夫所谓过人者,非必高官显、秩声名赫也,苟其诚朴为怀、俭勤自励,而其持躬接物也不贰不叁、无诈无虞,是虽田舍翁,而其行之过夫人者远矣,宜其得天独厚而集五福之庥也。光昇翁素性诚朴。其勤于业也,出作入息,寒暑无间;其俭于奉也,布衣蔬食,淡泊自甘;其持己也,则不贰不叁,务照以信;其待人则无虞无诈,务率以真。斯诚得于天者厚而遇自隆,此所以家业日益肯堂肯构而垂裕后人也。彼世之食膏粱、衣文绣、耽于逸乐者,乃未几而家业倾颓,又未见而身命夭折,甚至妻子不保,是岂足以言寿乎?惟翁有过人之行,宜其有过人之遇。而得张孺人为配,相翁多内助,令嗣辈意气豪迈,皆为克家之令器。孙郎绕膝,异日大显。翁之门第者,将于是卜之矣。翁今行年六十,精神矍铄,不异少壮时,故其任事也见义必为。族谱需修,翁为之襄理诸务,不辞劳瘁。则自今以往,翁之得于天而过夫人者,获报岂有量哉?吾故不揣鄙俚,而乐为之词,以颂其寿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