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秦人的故事】121、变法前夕

【老秦人的故事】121、变法前夕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21:35 被阅读13次

1、春秋时期的秦国

秦国自从秦穆公之后,国势日衰。

秦穆公之后,有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和悼公七个君主,在这七个君主在位期间,都意图东进中原,无奈旁边的晋国过于强大。

于是秦国转移其外交政策,着重和楚国发展关系,实行了联楚制晋的政策。

秦位居晋国西边,而楚位居晋国南边,两方如果互相配合,则晋人不敢妄动。

所以另一方面,晋国远去交往吴国,意图抗楚。而楚国又联合越国,意图抗吴。整个春秋国际关系,就是互相制约。

但是,对于秦人而言,秦楚关系之中,秦人始终是二流角色。最多就是骚扰一下晋国边界。有时还会因为楚国不当的政策而拖累秦国。

比如说,吴国灭楚,申包胥来到秦国,痛苦不已,秦国人还得帮楚国复国。

2、战国初年的秦国

到了战国初年,秦国人遇到了转机,

其一、三家分晋,导致春秋的一等强国再也不会出现了。

其二、田氏代齐,齐国的内乱,使得齐国国力中衰

其三、楚国中衰,自吴国攻陷楚国到楚国复国,其后君主表现平平。

这种国际形势的改变,给了秦国人一种希望,希望能够重整河山。

3、秦厉公的努力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秦国在位的君主是秦厉公。

秦厉公一看当时的国际关系,晋国内部四家正在勾心斗角。齐国这边,田氏意图代齐。楚国这边,君王尽是无能之辈。吴越还在互相攻占。

于是他就意图利用这一时机,壮大秦国的势力。

其一、西戎问题

秦国所居之地,多有戎狄。据《后汉书 西羌传》记载,

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当时盘旋在秦国旁边的戎狄势力强大,特别是义渠和大荔。

秦厉公为了平定戎狄,出动二万人,灭亡大荔。又出兵攻打义渠。

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

其二、南下经略

秦国的南方是巴蜀二地。

传说蜀人本来是黄帝的后代。甭管是不是黄帝后代,对于秦国而言蜀人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因为秦国如果要和楚国联合,其中必须经过巴蜀二地。而秦国人打算越过秦岭,占领南郑(今陕西汉中地区)

秦厉公即位之初,蜀人朝秦来赂,但是蜀人并不臣服于秦国。

而且蜀人的势力已经压过秦国,《华阳国志》记载

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

所以,秦厉公处心积虑就想占领南郑。只要占领南郑,就可以打通和楚国的联系了。

公元前451年,

二十六。左庶长城南郑。

秦国攻占南郑,并入秦国的势力范围。

但是,秦厉公一死,这块地又被蜀人占领,当然这是后话。

其三、攻打晋国

面对旁边的晋国,此时的晋国四家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

于是,秦厉公趁机攻打晋国(公元前467年)

庶长将兵拔魏城。彗星见。

晋国人为之震动。

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三家灭智事件,智瑶的宗族的后代逃亡秦国。秦国全部接受他们的政治避难。这导致了后来魏国和秦国的结怨。

秦厉公在位三十四年,在这三十四年,秦厉公凭借自己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审查,使得秦国获得不少好处。

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并不知道秦厉公的内部治国理政的情况如何。但是秦厉公一死,秦国立马出现内乱,所谓青黄不接。

公元前443年,这一年出现日食。同年,秦厉公去世。

其后,秦国即位的躁公和怀公错失良机,使得秦国国势再次遭受重创。

4、错失良机

秦躁公一即位,他即位以后,面对的国际形势是,晋国已经被三家瓜分。

此时魏文侯着意在魏国变法,国力不断增长。

于是,秦国和魏国发生争斗也是必然的。

秦国和晋国本来以黄河为界,河西为秦,河东为晋。

而魏国由于继承的是晋国原来的腹地,导致魏国和秦国开始接壤。

但是随着魏国国力的增长,魏国就想吞并河西地区。

公元前440年,魏国攻打少梁,占领河西的少梁城,是魏国和秦国正面对抗的第一步。

公元前433年,魏国攻打河西,包围繁、庞二地。

公元前430年,魏国攻打临晋和元里。

随着魏国的步步紧逼,秦国一退再退,秦国一直推到了洛水。

于是魏国和秦国的边界竟然以洛水为界。

秦国不仅在对魏战争的节节失败,秦躁公即位之初,原来的南郑叛变,被蜀人重新占领。

义渠国也乘机攻打秦国,

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

于是秦躁公在位的十四年,是秦国一退再退的十四年。

秦躁公死后,他的弟弟怀公即位。

但是秦怀公在位,秦国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秦怀公在位四年,但是史料竟然不见记载。

并且还被以庶长朝为首的大臣被逼自杀。很有可能是秦怀公意图变法,失败被逼。

秦怀公以后,即位者有灵公、简公、惠公、出子等国君。

在这些国君治理之下,秦国非但没有强大,反而裹足不前,在旧贵族势力之下,秦国国势更是日渐衰弱。

这期间,虽然秦国也有过回光返照的气象,

例如说,

公元前422年,秦国攻打魏国,至阳狐。

公元前419年,秦国攻打少梁城

公元前418年,秦国和魏国战于少梁

公元前417年,城堑河濒。

公元前415年,秦国攻占繁、庞、在籍姑修城

连年的战事,似乎秦国又有短暂的复兴。

不过,秦灵公很快就去世了。

秦灵公一死,秦国君位继承就发生问题。

秦国旧势力很大,导致君位传承都要听从这些旧贵族的吩咐。秦灵公有自己的儿子,就是公子连。

但是贵族们驱逐公子连,立秦灵公的叔父悼子为君,这就是秦简公。

秦简公即位以后,开始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变法,主要有两点,

令吏初带剑。

初租禾。

第一点,是让非贵族的吏带剑。因为带剑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第二点,初租禾。也就是收取私田的赋税,这样一来就默认了土地私有。

但是这种小规模改革,无法力挽狂澜。

秦简公在位期间,对魏战事,却是节节败退。

二。与晋战,败郑下。

简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惠公即位,此时的中原形势是,三家已然被天子承认,魏国更是如日中天。惠公在位期间,对待魏国虽有胜利,但是综合实力还是落于下风。

惠公去世以后,即位者为出子。年仅三岁。

在如此重要的乱世,怎么会让一个三岁儿童即位呢?

因为秦国的旧势力不愿意让强主即位,只有让儿童即位,才能便于控制。

那么这个三岁的出子即位没有多久,就被灭了。

在《吕氏春秋》是这么记载的,

秦国政事昏庸,宦官当道,流落在魏国的公子连听说以后就很着急。于是就希望从郑所之塞进入秦国,结果被秦国的反对势力拦住,不让进。于是他就绕道去了焉氏塞,希望从这里进入秦国。在这里他就进入秦国。

出子的母亲于是派人攻打公子连,结果这支军队倒戈相向,公子连得以回国,即位,为秦献公。

秦献公在魏国,他是亲眼目睹了魏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自然他的心中也想要复制魏国的成功经验。

于是他在秦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废人殉

人殉制度由来已久,自商朝就已经存在。特别是秦穆公去世之后,将一批大臣都以人殉陪葬。最终导致秦国势力一落千丈。但是秦穆公以后,秦国人对待人殉还是乐此不疲。

于是秦献公即位以后,决意废除人殉。废除人殉的好处在于,不仅保护了来秦的士人,也使得劳动力不以这种方式埋葬。

2、迁都

秦国把首都从雍城迁到了栎阳。之所以迁都于此,是因为此地靠近东方,有利于经略东方。因此《史记》记载,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献(孝)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迁都于此,当然是有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

3、户籍相伍

编户籍是中国独有的这样一套制度。春秋时期管仲变法时期,管仲就已经在齐国如此行事。

之所以编户籍是扩大劳动力的数量。因为在周代实行国野分立的局面,野人是不允许参加军事活动,而户籍制度的改革,就使得原来的国野分立的局面取消了。取消了以后,自然军队的人数就可以大大扩充。

4、开放商业

前面说过,献公迁都栎阳有经济的考量,所以他在此地开放商业

那么这些改革效果如何呢?

可以说,这些改革,效果非常显著。在献公在位期间,连年对魏国进行战事,魏国开始处于下风。

公元前366年,秦国大破韩、魏联军

公元前364年,在石门和魏国战斗,斩首六万,天子天子贺以黼黻。

公元前362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在这些战争中,秦国可以说战无不胜,完全不是原来的状态。

特别是石门之战之中,天子还专门来道贺。自春秋以后,这种事情可以说稀罕极了。

并且,魏国由于秦国的压力,开始把都城东迁到大梁。

而秦献公在位二十四年以后,去世。接着,他的儿子秦孝公即位,时年二十一岁。

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岁矣。

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121、变法前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tc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