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里,人们听说那家有孩子考上大学就会对其赞不绝口,因此考上大学的孩子家的父母往往会给孩子办庆学宴,美其名曰“状元酒”。这不经意间让人想起了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一诗《杂感》,原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你也许不知道黄景仁这个人,但是你一定听说过“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至少也听说过后半句。为什么黄景仁会说读书无用(即读书无用论)呢?这或许与他个人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首联的大意是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这是一种悲愁恰逢夜晚抒发:抒发的是自己不参禅悟道成仙成佛的悲愁,表达的是心中不能不平也不能自抑的决心。
颔联的大意是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这里诗人描写的是自己参禅悟道的的艰苦过程,但却没有得到道的青睐——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万念俱寂之时、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作者心理真的有太多苦说不出来。
颈联的大意是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像极了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阮籍的猖狂放到这里与作者对比不能说是像极了,简直是一模一样。
尾联的大意是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句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代表作有《别老母》《绮怀》《杂感》《卖花声·立春》《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秋夜》《癸巳除夕偶成》《绮怀十六首·其十五》《感旧四首》《小心坡》等多首。
本诗是黄景仁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当时黄仲则二十岁。 黄仲则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但是黄仲则坚持不平则鸣,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出不平的感慨。
黄景仁之所以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因为他满腹才华而不得重用。这是一种悲愤也是一种自醒,因此“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能(或者说适用)所有场合。古往今来,有多少集大成者不是昔日的书生,读书并不是真正的无用而是有时候无用武之地。不信书者愚;尽信书者痴,故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平衡发展,那么教育不能与资本绑架,而现在随处可见的是好的教师农村或发展落后地区没有,以至于这些地区的孩子不能充分的认识自己和世界。这是非常可怕,贫困地区如若没有人才发展则越来越贫困。但读书并不是为了炫耀,不能因为考上大学就来搜刮相邻的钱财,这样和抢劫又有什么区别呢?像“状元酒”这种陋习应当被摒弃,事实上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的状元呢?又有多少能够回来发展家乡呢?这或许就是另一种“百无一用是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