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伏狐》很短,却讲了两个人与异性狐狸发生的不可言状的故事。
这也是聊斋特色。
稍长的篇幅,往往只有一个主角。
很短的篇目,却常常有两三个独立却类同的故事集合。
而《伏狐》的特色就是“很黄很暴力”,内容我就不宜多说了。
第一段,男主角是个太史。
太史,至少得是个进士了。
在读后感《小官人体制内的白日梦》里,我曾说《聊斋志异》里有七个半太史。(读书不细,最早统计是五个半,然后发文在豆瓣里了。豆瓣不知怎地我有俩账号,同名,发文的进不去也就无法修改了,在我不完全靠谱的统计记录里留下了一个污点。)
哪七个半,我就再重复一遍吧,省得喜欢穷究的人辛苦地去翻页面。(当然,这是我一厢情愿的假设,实际不会有人去穷究我的文字,因为读聊斋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小了。)
有名有姓的太史公分别是亦师亦友唐梦赉、吹牛皮的中央党校叫兽姜元衡、迷失了的宗教信徒蒋超,隐去姓名但我们都知道是谁的汉奸之子王樛,知道姓但我们依旧难以确定的钟太史,以及没有名姓的俩,一个在《伏狐》里吃了正品威尔刚,一个就是《小官人》里做白日梦的官迷了。
这位吃了威尔刚的太史在北京被狐狸精给缠上,不得已,和买不起也租不起房的打工者一样,逃离北上广。
虽然都是逃离,但个中缘由区别有天地之差,普通人只有羡慕嫉妒恨。
换我,所有的狐狸精都来吧,让我迎战你们,如同保卫莫斯科的战士,决不离开五环一步。
欠下风流债的太史肯定不是山东人,因为他逃离的方向是涿州,也就是来到了三国猛将张飞的老家,床上表现比张飞还猛。
何以至此?
吃了药了。
有人往他住房间门缝里塞小纸片,哦不,是“门外有铃医”。
在没有电线杆的年代,老军医们就靠一种形状像甜甜圈的铃铛来发展客户的。
甜甜圈铃铛有个学名,叫做虎撑,传说是孙思邈发明的,主要是用来给老虎做手术用的。
老虎越来越少,于是就成了游医手中的招揽工具,这玩意至少宋代就有了,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宋代的。
虎撑死沉死沉的,大的在一市斤上下,中间能塞进两三根手指,小的只容一指,虽然老北京人戏称其为镯子,却并不能像镯子戴在手上,摇晃时套在指头上,指头指向天空,状似练习一二三指禅。
中空的圈腔里有二到四颗不等的金属球。金属球在腔体里撞击,发声,由腔体放大,并经过腔体外研一圈开口向外传播。
使用也有一些讲究。
比如摇动虎撑时,举过头则表明高手在民间,平肩则表示除了疑难杂症都能对付,放在胸前的就只能看个感冒拉肚子小毛病了。
看病不挣钱,只是交个朋友,所以,游医和今天的医生一样,靠卖药养家糊口。
因此,游医不能在药店门口摇动虎撑。
为了掩盖其背后的事实,药店和游医合起伙来编了一个故事,什么药店供奉孙思邈,不能惊动之类的。
金庸迷如果读书仔细,会在《飞狐外传》、《连城诀》和《倚天屠龙》里找到这种独门兵器。
红楼迷如果读书仔细,会在第98回看到贾宝玉的病就是请游医治的,至于治得好治不好,完全是看运气了。
游医也有圣手。
大名鼎鼎的李时珍,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干过游医。
所谓三代名医,没有游医的技术积累,不会有李时珍的今天。
反推,李时珍的爷爷爹爹做游医估计也做得不错。
一般进士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上,太史某也大体要符合这个规律,在某些领域,技术退化不可避免,应付年轻喜欢暴力XX的小狐狸着实吃不消。
于是,把游医喊住,“我有病。”
“我有药啊。”游医啥没见过,立刻明白了太史公的难言之隐何在,给了一整瓶蓝色小药片。
这个游医是有良心的。
同时,又是马虎的。
药品是正品,服用方式则忘记告诉太史公了。
太史公掐算着狐狸精到来的钟点,用温水全吞下肚。
钢铁直男就此变成了钢铁侠。
后面不说了哈。
第二段是蒲松龄的老乡,淄川某秀才。
此人擅于撩妹,在没有momo,X信的时代,在一个四线小城竟然也能屡屡得手。
何故?
蒲松龄说了,全淄川都知道,他有“嫪毐之具”。
嫪毐是什么人?
秦庄襄王是秦始皇的养父,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嫪毐则是秦始皇非正式的继父。
能够获得这个继父资格全凭实力,大家不要被第五代《荆轲刺秦王》给误导,嫪毐其实颇具男子气。
虽然没有180平方米,也没有1.8米,却肯定有个18厘米,这还是正常状态下的数据测量。
后面的也不说了哈。
今天到此为止,拉灯,睡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