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一个词十分流行,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个词就是:“原生家庭”。
许多孩子当他们慢慢长大,开始觉察自己身上的缺点,逐渐发现与他人尤其是与同辈之间的巨大差异时,他们会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起初,他们不可避免地将对自己的不满意归结于父母,归结于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我曾经也是如此。每次回家,一旦与家人发生冲突,内心的痛苦与愤恨便不断地升级,“你一定要努力,离开这里,永远不再回来”。
然而,当“原生家庭”作为罪魁祸首成为不断攻击的靶心时,反噬的力量也开始显现出来。除了抱怨“原生家庭”,你还能干些什么?抱怨“原生家庭”,你的处境与命运有丝毫进化吗?抱怨“原生家庭”,只是让已经糟糕的你更加不堪。
未成年的孩子是稚嫩的,原生家庭是他们头顶的天空,孩子的样子取决于他所在的一片天空是疾风骤雨还是风和日丽抑或流光惨淡。孩子没有能力和理性掌控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的父母——家庭——为他创造了一切。所以,不要轻易地将不同的孩子进行比较,你比的不是孩子,是作为父母的自己。你优秀,孩子则优秀;你狭隘,孩子好不到哪里去。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关照父母的最清晰的一面镜子。
我支持一个孩子是有理由控诉“原生家庭”的;但若一旦成年,他的这种权利就一笔勾销了,他必须自己为自己负责任。想来在西方国家孩子一旦成年,便要求他们离开家庭独自生活,是非常具有远见的社会习俗,它教会一个人如何对自己负责任。
“原生家庭”出现的场合让人感觉它是一个贬义词,但仔细想想,它应该是中性词。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是”命中注定“的,在未出生之前,他不知道他将要到哪儿去;在他出生之后,他也不可能选择他要去哪儿。上帝并非刻意要让小A诞生在“好的原生家庭”,也并非要让小B出生于“坏的原生家庭”。好坏的判断是人后天建构起来的。
作为成年人,一旦意识到“坏的原生家庭“曾产生的消极作用,除了自己承担起重塑自我的责任,别无他法,并且应树立更高远的目标,那就是:自己重建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为未来的孩子负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