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痛苦,追求不到你想要的和得到了你想要的。”
所谓快乐是在历经波折、困难后得到的那一刻产生的感觉,是大脑分泌的多巴胺的刺激。
我们追求和享受快乐,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比如会追求舒适感、满足感、安全感,哪怕只是看某个视频产生温暖的感觉,或者沉浸在打游戏的爽快,本质上都是在寻求快乐,但快乐却不是可以延续的,正因为这种不可延续性,才特别珍贵,人人都在苦苦求之。
从进化上来说,快乐无法延续,是生理机制决定的。
比如我们从一个明亮的地方走进一个昏暗的屋子,过一会儿就适应了,不会觉得有多暗了,只有再次走到阳光下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刚才的屋子有多黑。
同样的道理,刚走进充满香味的房间,也是呆一会儿就习惯了,“身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一个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呆久了,只要不会超出生理极限,都会习惯成自然而然,而且只需要并不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气味、光线、声音或者其他感官刺激都不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习以为常。
我们大脑和身体就是这样的运行机制,会很快习惯某种刺激,比如一种药吃多了,会产生耐药性;辛辣的食物吃多了,也会慢慢习惯,而且习惯了重口味,就吃不得淡的东西;所有成瘾性的东西比如瘾君子需要不断加大毒品的用量也是这个原因,外界已经不足以对身体形成有效刺激。
我们的大脑会这样运作在进化的过程中,是有特别重要的优势。
事实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动物,都很擅长预测某些外界刺激带来的感受,大脑会释放相反的信号来直接抵消掉这些刺激。这就导致除非出现了跟预测不同的刺激,否则我们根本就注意不到,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种对于固定的、熟悉的、可预测的、无害的结果,习以为常的能力,在进化上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最大限度节省能量,去注意那些真正值得注意的刺激。
想象一下,如果轻微的刺激总是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我们就会一直注意到衣物触碰皮肤的感觉,或者是家里某种东西散发出来的味道,那些真正值得注意的外界刺激引发的感觉也是一样的,也就没什么差别,也无所谓“习惯”这种生理机能。
大脑对于我们已经知道的感觉,没必要浪费能量来进行信号传导,只有那些真正重要的信息,才值得花费能量来产生电信号。
“快乐”这件感觉跟其他胜利感觉没有任何区别,对于外界刺激的习以为常,一种生理本能,快乐作为一种感受,也必然符合这个规律。
我们知道了留住快乐不现实,但了解情绪产生的机制,就可以从源头找出创造快乐的方法。
从人脑的感受机制中,我们明白了,再强的刺激也会在我们的感受中逐渐降低。
但是外界刺激的改变会造成感受的改变,特别是上一个刺激的感受,会成为下一个刺激的参考对象。比如我们特别饿,这时一个普通的馒头也能产生巨大的幸福感;受过伤产生疼痛,就会觉得平常不疼的状态就是快乐。
所以通往快乐的秘诀就是:反向的不快乐。
我自己爱折腾,喜欢甚至享受没事找事、自讨苦吃,因为只有经历过寒冷,才会感受到温暖;体尝过饥饿,才知道食物的美味;有过跌落谷底的绝望,才会觉得再起来的感受是如此的美好。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往往不是因为它本身的绝对价值,而是我们自己与之前经验的比较获得的。
我们平时呆的没什么压力、也没什么感觉的就是舒适圈,走出舒适圈,就是给自己找点不痛快,因为能让我们更快乐的感觉,必然是在接受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之后。
牛的人都看上去无比忙碌,很多人无法理解,那么有钱了还那么忙,图什么?殊不知,对于他们来说,普通人所能想到的快乐极限,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感觉需求,而只有不停的探索、攀登才能有快乐的可能性。
反正我相熟的很多大佬,虽然忙的跟鬼一样,但也是极其快乐的,正如巴菲特,虽然富可敌国,却每天都跳着踢踏舞上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