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封情书
每周2晚上8点准时更新,欢迎关注初哥财智荟!
关于这个话题,100个人有100个看法。
说说我的。(微信公众号:初哥财智荟)
在创业之前,我接触到的员工管理大多是很严厉的。
大学毕业之后,我有幸进入美的工作,那时候美的还没有今天这样出名,记得加入美的第一年,美的销售额突破了100亿,老板给每个员工发了100元红包。我在美的的第一个岗位是应付会计,一年后升为主管,管理一个下属,负责两个会计科目,应收和应付。
升为主管那年,正赶上一个大的税务政策调整,公司要从"先征后退"改为"免抵退"。
这么大的一个政策调整,涉及到年上亿的税收返还,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把这个情况反馈给领导,并请求领导的帮助。这样一个我自认为很正常的举动,却遭到领导严厉的批评:你是主管,我请你来是解决问题的,如果你什么事都来问我,我要你做什么!
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说实话,当时是觉得很不理解,甚至是很排斥的,但没办法,美的实行的是一种很强势的管理文化,作为下属,你需要做的只是执行。
虽然心里觉得很委屈,但活不能不干啊。翻开大学时的书本,请教有经验的同事,查阅相关资料,熬了几个通宵后,终于把税制改革前后的流程给梳理出来。
当我把梳理好的方案交给领导的时候,领导没有任何的表扬,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今天回想起来,其实我真的很感谢我这位领导,在我初入职场的时候,他让我领悟到这样一个职场法则:要想在激烈的职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你必须学会让领导多做选择题和判断题,不要或少要他做问答题。这个法则让我终身受益。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以及耳闻目染(曾经一个要好的朋友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被他领导在他办公室训了一个上午(美的另外一个事业部)),在我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后,我对下属的管理也是以严厉著称的。
我很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包容,很享受当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很开心我在离开原来公司的平台后,大家仍然保持了很好的沟通和联系,更让我欣慰的是,他们中很多人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各自公司的中流砥柱。
从公司出来创业后,我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第一 之所以从原来的公司出来,除了自己创业梦想的牵引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朦胧地意识到,传统的激励体系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公司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用五个字来描述:不破则不立。
第二 当时正值互联网思潮泛滥,以余佳文为代表的一拨所谓互联网人鼓吹以员工需求来定工资,年终分它一个亿,在这种思潮的干扰下,我个人也认为,工业化时代的激励体制严重地束缚了人的创造力,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尊敬员工的付出并且鼓励员工释放他的个性。其实这种认为也没错,关键在于度。
这个度我起初没太把握好。
但也正是机会所在。一种基于传统体制的管理模式正在失效,而正确的方法还没有创造出来。小部分人在摸着石头过河,大部分人还如温水煮青蛙般浑然不觉。
初组建团队的时候,在管理上有点过于宽松。这是我所犯的比较严重的错误之一,在严厉和宽松之间,我没有把握好这个度。
这也体现了我当时在管理上的一个矛盾心理:既不想沿袭原来体制的老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深受其害,但要去做多大的改变,也没有一个现实的标准。
另外,由于创业公司的特珠性,人才少而难得,管理上也不能过于强势,就像新开的饭店,开张的头些日子,一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怎么样快速地积累起人气。
好在团队像滚雪球一样,经过一滚就散的几次实践后,慢慢地掌握住了滚雪球的一些小窍门,逐渐凝结成了一个小雪球,有了小雪球,就再也不用担心一滚就散了,有了第一层,再滚第二层就相对容易多了。
对初哥而言,目前正处于滚第二层的关键阶段,有了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越往后速度会越快。
同时随着层级的增多,管理的强度也要相应加大,从宽松再走向严厉,所谓慈不带兵,我个人比较认同华为任总的管理之道。
当然严厉到何种程度,又是一个度的探索的过程。我们不能走回老路,因为我们曾经深受其害,但是一个对员工过于纵容,管理上过于宽松的公司是很难走远的。
人性使然。
管理是一门艺术。
也许穷其一生,我们也掌握不了这门艺术,但不能否认我们探索的决心或我们做这件事的真诚。
个人认为,对于员工的管理还是要严厉一点好,在考核及要求上要严厉,在关怀和授权上要宽松,给员工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激励体系上要由以前的基于公司管理层面的激励转化为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激励,即变雇佣制为合伙制。尊重员工的个性,挖掘员工的潜能,从给钱到给权,这个权不是权利,是股权,把员工变成事业合作伙伴。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对了,事情才能办成。
当然,不管是宽松还是严厉,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与所有创业者共勉!
并期待与您更多精神层面的交流!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微信:tianruo_stone
最后祝各位哥友们元宵节快乐!2018年鸿图大展!
2018年2月26日晚于中大科技园
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