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里,最大的一个体会和经验是:做一个大的项目的时候,先做一小部分,测试自己的效率,然后估算自己需要的时间,接着继续做,并根据自己当下的情况不断重新估计剩余时间,然后亲眼看着剩下的项目,在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持续努力下慢慢被完成。
最后会形成这样的感觉:
- “给我12天,就能把这本书看完”
- “再有三天,这个项目就能做完”
而不再是
- “行,我今天就开始弄,过段时间弄完了告诉你”
对时间的把控,能让对生活的掌控性更好,从而提升幸福感。
当然,实际上也不是对时间的把控,因为能把控的只有自己而已。但说到一个事情的完成,始终却又都是跟时间相关的:
一生的时间有效,每天的时间也只有24小时。一生,一天,在不能永生之前(我觉得不知道多久的将来,永生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死亡本身不是必须的。),我们的时间轴长度有限,人生意义就在于做尽可能多自己喜欢的事,从而换取尽可能多的幸福感。
好,现在整理一下:时间有限,又想做更多的事。这不就是要提高效率吗?
首先,得给效率一个清楚的定义,而不是提高“一个谁都说不清楚是啥的东西”。但我们先得知道,跟效率相关的两个要素是:时间和做的事。
在给定义之前有必要解释一下关于时间的两个定义(当然名字是我给的, 你也可以给一个自己的名字【比如我们高中老师就非常讨厌“阿佛加德罗常数”这个名字,就告诉我们这个明明叫“摩尔常数”就好用的得啊!):
- 原始时间: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不管我们睡觉、工作还是学习,都在自顾自地流逝。
- 有效时间:我们真正在工作、学习的时间。
好了,现在可以给一个清楚的定义了:
效率 = 做的事/做这事的原始时间。
注意,这个分母的时间恰恰不是有效时间!而很多人提高效率,就直接只考虑有效时间了,以为自己只要坐在那儿就是在有效地学习,其实差得多了。。。
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要提高效率,要做的工作有两个方面:
- 让有效时间变长。
- 让有效时间里的单位时间产出增多。
1. 怎么让有效时间变长?
有效时间之所以不等于原始时间,就是因为我们坐在那儿“学习”的时候,一会儿一个干扰,一会儿一个中断,比如看一眼手机,接一个电话,聊一会儿天,想一会儿妹子。。
所以影响有效时间长短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干扰/中断。
所以怎么解决呢?
曾经有个人被正问题困扰了好久,他叫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是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他大学受了刺激,考试很烂,就想重新做人,但自己老是三心二意,反思之后,就问自己:我能不能真正专心地学习10分钟?
然后经过一番试验和总结,发明了番茄工作法。
先说一下我认为的番茄工作法的核心:
我们不专心从而没效率的原因就是允许自己响应各种未知的打扰产生的中断请求,所以对策就是要保证自己在某段时间里不接受打扰(不接受就是说即使有打扰来了也不理会)。不管其他时间里怎么样,在自己的一小块时间里,一定只做该做的事情。这段时间就可以用闹钟来定时,到时间了就中断休息(这个中断是自己提前约定好的,所以可以响应。)
有的人一听到番茄工作法就开始笑,说:
- "呵呵,万一我思路中断了怎么办,再回来还要花时间,得不偿失”
- “呵呵,万一我要上厕所怎么办”
- “呵呵,有人有急事给我打电话怎么办?”
那次在知乎上看到一堆人吐槽类似的东西,对此我想说两句:
- 他们说的这些问题,人家《番茄工作法图解》里都详细地写了出现各种情况,应该怎么调整了。不然你以为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为啥写成一整本书啊。。。不仔细研究就别乱喷好么。
不过,虽然《番茄工作法图解》这书里讲了很多细节,全书我之前也看过,但其实我觉得,没必要知道这么多。只要知道上面我总结的核心就好了,再具体一点的话,就是:
不管是定时还是我之前文章中提过的定量,关键是提前和自己约定好一个中断信号,这个中断信号是自己能预知的(比如25分钟以后,我就停一下,或者我把这一章的东西看完了就停一下),而不是随时响应脑子里的想法或者外部的中断。而在这个信号产生之前,就一门心思地做自己手头的这一件事情,别的事情出现了的话,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直接不理睬或者是在手边的纸上做一个备注,然后在中断信号产生后停下来的时间,就去解决这些问题还有自己的个人问题、或者去打个电话什么的,弄一会儿再回来继续下一个循环。
总结一下,即:
- 选一件事
- 约定一个中断信号
- 期间只做一事,直到中断信号到来;
- 其他事情最多作个待办记录。
如此,只要我们多次练习,执行下来,就能真正保证在自己的每个小周期里真的在做自己想让自己做的那件事(好绕啊。。),而不是每隔几分钟就要被莫名的干扰打断一下。
这样,如果执行得好,就能让自己的有效时间大大增加。
2. 怎么让单位时间的产出增多。
前面说的是,怎么让你在写文档的时间,真的就在写文档,而不是一会儿刷个微博,看个朋友圈,或者咬一会儿指甲。
下面要说的是另一方面的事情:
你和小美听了我的意见,都真的在写文档了,可是即使大家都不做别的事情,人家小美每小时就是能写1000字,你却就能写500字。很苦恼,怎么能让小美刮目相看呢?
先说个别的:
- 意识即带宽,就是同一时间里你能处理的最多信息。
- 而这个带宽就跟自己家里的宽带一样,宽带的带宽是有限的,我们的意识也一样。
-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所有意识不浪费地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就等于是效率最大化了。
而让自己把意识保持在自己工作上的最好办法是:
达到心流。
心流指的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效率最大化,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根本就没有剩余的意识可供我们分神(即使我们不主动地做别的事情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分神对吧?)
好处有了,那怎么做呢? 三点:
- 有明确的目标;
- 有即时的反馈;
- 能力和挑战平衡。(挑战就是任务的难度和速度)
前两个自己在做任务之前就应该想好的和设计好的,实际上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考虑的只有第三点,就是不断地调整任务的难度和速度。
为什么心流就能保证没有剩余意识被浪费呢?
这里有个对刀的概念。就是说,让一个金属的长圆柱体绕轴高速旋转,用一个比这圆柱更硬的金属刀去靠近这个圆柱:现在,想要把这个圆柱的直径切薄1毫米,那就要从金属刀刚接触圆柱表面开始往里径向推进0.5毫米对吧。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怎么保证金属刀刚刚好接触到圆柱表面呢?(肉眼观察明显误差太大)
工程实践上的解决办法是:对刀。就是为了刚好接触,做法就是快接触上的时候,以非常慢的速度往里推进,直到刚刚看到一丝丝的金属丝被切下来。这个时候就是完成了对刀,两者几乎就是刚刚接触上一点点。(这比肉眼观察要精密得多了)
这就和心流第三条很像了,要想达到心流就得让能力和挑战平衡吧,怎么平衡呢? 我们也不好判断(就像肉眼无法判断是不是两个金属刚好接触上一样。)所以一个类似的好办法就是:
始终让挑战比能力多那么一点点,但是自己努力一把还是可以做到。
这样,就根本不用担心能力和挑战到底有没有平衡,还有自己到底有没有意识被浪费了,因为你这个时候全部的意识一定都用来努力跟上挑战了。什么? 还有剩余意识?很简单:把挑战的难度和速度加大!
比如,
- 找个身体状况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斗牛练篮球,而不是和瘦弱的同学打,这样,你要是走神一下,就可能被过了;
- 再比如,每小时看50页的课本,而不是30页,这样,你要是走神超过一分钟,就完成不了预定的任务。
之前也说过,现在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无限时间无限内容地享乐(陪家人朋友、看电影、晒日光浴、**【→_→】、听音乐)和心流(弹吉他、打球、打竞技游戏、读书、编程)了。
其中后者比前者其实要爽得多。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过爽到爆的心流体验,一定要去试出来一个经验,这很重要。
就像我上篇文章说的,一定要跃过这个龙门啊!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我们要想达到心流体验,就得按照那三种关键要素来设计。但我们总得有个模版才能自己设计心流吧,没问题,还有一少部分,是别人专门给我们设计出来让我们爽的(为什么?为了钱呗。)比如:
- 游戏
- 滑雪
如果你还没有爽过,一定要找个机会爽一把,然后记住这最爽的体验是什么样的,然后想一下它是怎么设计从而满足了那三个要素的,然后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可以按照这种模式来设计。
其实,简短一点,上面我就说了两个事情:
- 怎么让自己不主动做别的事情,从而增加有效时间?
* 选一件事
* 约定一个中断信号
* 期间只做一事,直到中断信号到来;
* 其他事情最多作个待办记录。
- 怎么让自己不被动地分神,从而不浪费意识,火力全开?
- 找一个设计好的心流体验,好好地爽一把。记录这个经验。
- 把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仿照上面的经验,按以下三条设计成心流活动:
- 有明确的目标;
- 有即时的反馈;
- 能力和挑战平衡。(挑战就是任务的难度和速度)
你看,大部分真正有效的原则都是很简单的,简单到大家都不愿意相信真相原来如此简单。
难点除了大家愿意相信复杂的“葵花宝典”的存在以外,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就是:
大部分人都不行动,即使行动也不坚持所有的原则好好地执行下去(比如没有清晰的目标或者没有设计即时的反馈)。这也是大部分人失败的原因。尤其是,如果一直失败,从来没有一次成功的经历,永远跳不出原来的圈子。。。想想还真是恐怖啊。
所以有个成功母亲就很重要了,不但让你知道成功的样子有多棒,还能有个可复制的路径用来再次实现。
现在,你准备好效率爆炸了吗? (酷酷脸)
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欢迎扩散:iNotes
![](https://img.haomeiwen.com/i429531/88046592da48833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