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昨晚写文章的时候,我本来是想写自己一整天里,意识与思维交织拉扯的情况,但觉得有更重要的内容想写,于是就没有展开。今早我读了《当下的力量》第四、五章的内容,发现作者其实把这种情况说得已经很清楚了,只是我昨天没有读到这个部分而已。
昨天,当我在专心做事情,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时候,思维会不断跑出来干扰我,主要表现就是我会回想起过去的一些经历,好事是,我可以从新的视角来看待所有这些经历,我看到了导向我目前生活状态的各类铭印,常有的对某些人的负面情绪也得到消解,我最常给出的解释是“他们只是在走自己的路”,而我,只需要“走我自己的路”就够了;不那么好的一点是,沉浸于对过去新认识的喜悦中,阻碍了我的专注,我的当下,注意力一下子转移。
我的感受是,自己正处于过渡阶段,一方面,过往的认知需要慢慢理清,放掉牵绊我的负面情绪和铭印,让深埋已久的压抑和怨恨都走开;另一方面,意识和自我觉察开始占据主导。
今天我读到第四章,作者的确也提到了这样一个过渡阶段,但他也提出,别在这个阶段停留太久,核心还是当下,这回答了我的疑惑。
我的确很高兴看到自己能用更善与慈悲的视角去看待过去,但我并不想因此放弃专注的当下;过去的生活出现太多次之后,我的结论都只有一个: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大家都有各自的“业”。《当下的力量》则告诉我,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都是不存在的,没错,我想得再多再理性,也不可能改变任何结果,而沉迷于对过去的思考,也是思维的陷阱 - 我没有意识到的是,我还抱有一丝要改变过去的想法,会想着“如果当时能怎样怎样就好了”,原来还是不臣服。
另外,一直以来我都很容易被“吓到”,比如走路的时候,别人在我身后叫我的名字我都会吓一跳,更别说轻轻拍我的肩膀了,我以为这是自己专注的表现;后来听姥爷提起我刚出生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又以为这和那段经历有关,但今天在书中,作者那段禅宗大师用棍子在身后突袭弟子以检测其临在程度的描述,一下子推醒了我:我有太多太多的思维而缺乏意识。的确,我过去常常陷入自己的想象中而脱离现实;同时我又发现,最近被“吓一跳”的时候越来越少。可能一方面大家都变得成熟了,不会再玩那种从背后故意吓你一跳的幼稚把戏了,另一方面是,我的确开始变得专注有意识了。
昨天早上赖床,起得有点晚,因为没睡够,于是我决定昨天晚上早点睡,不到九点半就睡觉了,本来还想着今天睡够八个小时,结果,不到四点自然醒,而且我还能感觉到自己其实三点多就醒过来了。自然是像上次一样,冥想,读书,锻炼。
我非常明显地感觉到,现在运动对我来说毫不费力,不需要消耗意志力,我只是在做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仅此而已,我不需要挣扎,我不会有“要不今天偷个懒不运动了吧”的想法,运动间歇也不会干等着,觉得体力可以的话就跳过休息,累的话就多休息几秒;做了一年的Burpee,今天终于找到了这个动作的感觉,原来Burpee本来就应该是轻盈地跳跃,而不是把全身力量都压在落到垫子上的那一瞬间;虽然放着音乐,但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分心,没有去想运动以外的事情,只是跟着指导来做动作,没有想象中的各种情景,没有突如其来的小情绪,只是去做,我想,这也是在当下的一种表现吧,当然,上周锻炼体能恢复也给了我很大帮助。
关于过去的经历在当下时不时跳出来这事儿,我想,作者说的是对的,只在必要的时候思考一下过去和未来(而非时时刻刻让这种思维干扰自己的当下)。如果我真的认为有必要好好梳理过去,那就拿出整块的时间,让所有的回忆都涌上来,好好想,好好梳理,之后,再专注于当下。实际上,当我给出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也已经知道,所谓温故知新,我不可能看了一本书之后,就对过去某一段经历拥有pinned-down的认识,随着我的不断成长,这些认识一定会被不断刷新;而能带来新认识的时刻,都是我把握当下的时刻,所以,现在来回忆过去,或许为时尚早,不妨还是专注当下。
另外,今天在读《The Millionaire Fastlane》,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太小”。
在《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里,作者用一章节内容专门来描述这种“我太小”的情况,当时我没太多感受,而今天读快车道的时候,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太小,囿于眼前一方天地,不敢做梦,整天纠结于什么时候体重可以掉到两位数,晚饭要不要多吃一口,却没有勇气为自己展开更大的图景,看不到井上更大的世界。
我不着急,继续读,持续觉察,我知道,会有答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