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有一个穷画家带着三幅非常有特色的山水画来到京城与画商进行谈判。开始时,画家对三幅画总共要价15俩银子。画商不同意。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画家将交易价格降到了8俩银子。但狡诈的画商依然不满足,感觉穷画家急需银子,肯定还有让步的空间,于是谈判陷入了僵局。
最后,画家被惹怒,当场将其中的一幅画撕碎。画商爱画心切,心中倍感伤痛。这时,画商又问画家现在俩幅画愿意出价多少,画家仍然要价8俩银子。但是画商还是拒绝了这个价格,而穷画家竟然又烧掉了其中的一幅画。最后,画商只好恳求对方不要再毁掉最后一幅画。画商拿过剩下的最后一幅画,问穷画家愿意卖多少钱,画家依然坚决地告诉画商,低于8俩坚决不卖。谈判的最后结果是,画商不得不花费8俩银子买了画家的一幅画。
谈判双方都是抱着一定的利益目的走到一起来的,即谈判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参与谈判的各方有自己的需求(需求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事物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放映),或者是自己所代表的某个组织有某种需求。但是,任何一方需求的满足都可能会涉及和影响对方需求的满足。因此,谈判的目的就不仅仅只在于追求自己的需求满足,而是必须寻求自我心理的平衡和满足。否则,一方会对另一方的需求充耳不闻,双方也不会再有任何协商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