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期的桃子发起了王小波的拆书活动,我硬是去凑了个热闹。今晚在欢喜的讲解下,我尝试了自己去写框架。
大框架:时间,空间,变量
小框架:修辞,句法,韵律
王小波在时间的叙述上采取的是非线性策略,可谓是叙述大师。在描写的空间上,要是视角站高一点,就能清楚了看到整个镜头的转换。至于变量,无论是桃子的“因变量”还是欢喜的“转折点”都是故事发展的关键点,是使故事得以向前发展的事件。
回到家中,看了贾平凹的书《自在独行》,第一篇《纺车声声》是讲述母亲如何为家庭的付出。
大框架之时间
见:“如今,我一听到嗡儿,嗡儿的声音”-----“那年月,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夜里,我们兄妹一觉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我想起上一学期,我们兄妹一共是二十元学费“
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回到文革,这是倒叙。“我想起上一学期”又是倒叙中的倒叙。不断地转换时间点,让读者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避免平铺直叙。
大框架之空间
见:“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那是一座原始森林林场”------“每天放学回来就帮她干活”
感:不同的空间在叙述不同的人物与事件,就像电影的画面在不断切换。让读者有欲望不断地往后翻。
大框架之变量
见:深夜里听到母亲还在纺线,我心疼母亲,提出不念书的想法。这让母亲很伤心,于是便承诺一定好好念书。
感:这个夜晚,我与母亲的对话让我更清楚母亲拼命挣钱供兄弟姐妹上学的情感点位置,与母亲的情感链接更深以及我体会到责任。这就是我的人生变量。转折点并不一定是惊涛骇浪,一次看似平常的情感对话也足以改变人生轨迹。
小框架之修辞
见: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感:对车轮的描写很详细,做了三次比喻,足以说明作者对于车轮的情感是很丰富的。这一句同样也是排比句。
小框架之句法
见: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感:这一句作为倒叙的衔接断,极其普通不起眼。但是它制造了悬念与很大的反差。既然是这么普通的女人为什么要写?之后就是介绍父亲被劳改的家庭背景,所有的重担都压到母亲身上,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坚韧衬托出母亲的伟大。
小框架之韵律
见:家里吃的,穿的,烧的,用的,我们兄妹的书钱,一应大小开支,先是还将就着应付,麦子遭旱后,粮食没打下,日子就越发一日不济一日了。
感:吃的,穿的,烧的,用的,简单的四个词就囊括了家里所有的一切。简单利落。
初步尝试,明天看看桃子的范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