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性反语: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所针对的对象大多是社会不良现象与丑恶事物,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揭露性与批判力。
(11)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鲁迅《阿Q正传》)【阿Q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是十分看重的,但他在拧了小尼姑的面颊之后,竟被害得飘飘然了。作者借反语作议论,同时从侧面勾画出阿Q的愚昧、麻木的心态。对卫道士们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12)“敬爱的”一二三首长啊,当年,是您带领我们“文攻武卫”,打伤了这个,踢伤了那个;是您带领我们揪出了一个又一个、又又一个“走资派”;是您为我国妇女炮制了奇型怪状的“布拉吉”……如今,眼泪鼻涕一起淌啊……(王蒙《火之歌》)【这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文革”的反思。如果说当年对自称“首长”的那位野心家还曾称得上“敬爱”,并为之感动,如今却恰恰相反。所谓“敬爱”、“感动”云云,只不过是反话正说的讽刺。无情地勾勒出丑恶“尊容”,喜、笑、怒、骂、淋漓痛快,倾吐出满腔愤懑。】
(13)她依旧摇着头。小苏不由叹了口气,忿忿地自语道:“毛主席说过,要有成份论,而又不要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可我们这儿倒好,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卢新华《伤痕》)【“文革”中王晓华因母亲的问题受到株连,她的男朋友小苏对此愤愤不平,这里的“好”字,不是对唯成份论的赞同,而是对唯成份论的不满和反对,具有讽刺意味。】
(14)日本人在拿下了广州和武汉之后,便很踌躇满志地没有再加紧进攻,那是很有道理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师者,上也”。那批矮腿邪眼的孙子高足是在那儿实验着不战而屈人了。(郭沫若《入幽谷》)【孙子名武,是我国春秋时伟大的军事家。他的“不战而屈人之师者,上也”的观点,核心内容是要征服人心。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与欺骗相结合的侵华本质。文中称这种作法“是很有道理的”,并将侵略者称为“孙子高足”,含有极大的讽刺性,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莫大憎恨。】
(15)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旧时南方,航船有规定,男女必须分开坐,连夫妇也不可违反,对此类陋习,作者讽刺地称为“精神文明”,表现出对传统道德的极大愤慨与批判。】
(16)老汉把锄往门旮旯里一挂,对正在看书的儿子说:“你还看书呢!硬是书把你看坏了!这么大的小子,还不懂人情世故!你什么时候才不叫人操心啊……”高加林坐起来,摸不着父亲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他看着父亲说:“我怎啦?”“怎啦?你做得好事嘛!今儿个刘立本跑到咱自留地找我,说你和巧珍长了短了的,说满村都在议论你们两个的没脸事!”(路遥《人生》)【高玉德的儿子高加林和同村刘立本的女儿刘巧珍自由恋爱,刘立本知道后,找高玉德,让他管教儿子不要再勾引巧珍,高玉德不知道这件事,受了刘立本的气后,回家便对儿子发火。儿子被人恶毒地议论,大伤他的面子,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这样说显然出于气恼,符合当时的情境。】
(17)阴历新年来了,上海租界寓公们为国家担惊受恐够了,现在国家并没有亡,不必做未亡人,所以又照常热闹起来。(钱钟书《围城》)【“上海租界寓公们”指的是为避国难逃进租界的有钱人。这些人或利欲熏心;或贪生怕死;或奢侈享受,是一群弃国家安危于不顾的寄生虫。说他们为国家担惊受恐,简直是莫大的讽刺。作者犀利的笔触无情地撕碎了他们虚伪的外衣,暴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
(18)席厉声问:“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闻。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邪?”(《聊斋志异·席方平》)【反语可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席方平之父因被“里中富室,羊姓”诬害,遂入地狱。席为报父仇,便到地下申冤;而羊姓又“内外贿通”。于是城隍、郡司、冥王等,皆庇羊而欺席。席方平在有冤无处申的极为愤怒的情况下,以反语抗议,其语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字字撼人。】
(19)我们的炕上有两只年深日久的破木箱。我已睡在箱子附近,文明强盗又来了。我们的黄狗已被前一批强盗刺死,血还未干。他们把箱底儿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强盗走后,母亲进来,我还被箱子扣着。……(老舍《吐了一口气》)【对入户抢劫的强盗,作者却冠以“文明”二字,具有明显的谴责意味,这样的词语搭配话中有话,表里两层的语意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不人道行为的不满,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20)行者笑道:“……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那唐僧哪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你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那长老原是软善的人,那里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孙悟空这几句话是用反语构成的激将法,目的在于激发唐僧识别妖精,排除障碍,尽快西去取经,而不是真心希望他“成亲散伙”。由于反语具有尖锐的讽刺性,对人的刺激性较大,有时会火上浇油,弄得对方恼羞成怒,难以接受。因此一定要注意场合对象。唐僧接受不了孙悟空的嘲笑,一怒之下把孙悟空逐回花果山,固然这是唐僧的是非不清,软弱心善的表现,但是孙悟空不适当地运用反语,激化了矛盾,把事情弄得更加难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