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儿子赶作业,情绪极差,我反复跟他说:妈妈陪着你,你需要我帮助我随时在。
于是各种引导、安抚、鼓励,赶完作业10点半了。婆婆来小屋里开始翻明天要穿的校服,提起午托的事儿,我非常不耐烦的说了一句:你别纠结了,觉得让他住午托就果断点儿。
婆婆愣了一下说:我没啥纠结的。于是,把衣服拿出来关门出去了。
我坐在床沿上给儿子读书,他很快睡着了,我开始发呆:我刚才为什么要那么讲话?
我想可能我的精力耗的差不多了,情绪就跑出来了。
情绪在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气或防卫的感觉会毁掉你和对方在一起的世界,而沉着的感觉和表现则会有助于你们预防或解决问题。
沟通塑造了我们的感觉,而感觉又塑造了我们的沟通。
很多时候情绪和沟通似乎是一个放大反馈的循环,沟通——好的情绪——沟通更顺畅——情绪更好;反之亦然。所以,如何能在沟通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就非常的重要。
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方法——重新评估,P154。
津巴多发现改变对一件事的途释会影响他感受这件事的方式。社会科学家通过改变情绪的影响认为这个过程是重新评估( reappraisal)的过程方式,重新思考富于情绪化的事件的意义。研究表明,重新评估比压抑自己的感情好得多,它能降低你的压力、提升你的自尊、增加工作效率等。
如果自己陷入了情绪的怪圈,可以尝试用“重新评估”的方法让自己走入负面情绪。怎么进行重新评估呢?
首先,写下那个事件
其次,写出你的情绪。
最后,在事件和情绪中间写下你的思考,并尝试重新评估自己思考,看是否有别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
事件:你丢到了工作;
情绪:你觉得深入打击,情绪低落,甚至缺乏自信。
思考:为什么只有我被解雇了?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
换一种思考:难道这不是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吗?
这时候,你的情绪会从低落慢慢走向正面。
在事件中的思考在《沟通的艺术》中被称为“自我内言”,尝试改变“自我内言”就能引发情绪的改变,因为情绪并不是事件本身带来的,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也因此,很多沟通类、情绪类书中说,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把情绪的原因放到对方身上。
回过头看和婆婆的沟通。婆婆提起午托的事情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的“自我内言”是:她又要反对午托了,之前就引导孩子不去,她能看,是不是又来?
如果我换个想法:婆婆只是不放心,问一下如何接送的问题(因为之前没有接送过)?
如果这样想的话,我还会那么烦躁吗?我想不会。不过,自己精力被消耗殆尽确实需要及时充电,关注自己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