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本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目前已大幅减少,但在我国西部、西北部仍有散发病例发生。
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是主要传染源。野狐、野狼、野猫、野兔、骆驼和羊也可能是传染源。病人是肺型鼠疫的传染源。
鼠疫有三种传染途径:鼠蚤叮咬传播、呼吸道传播以及经皮肤传播。
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由此可将动物身上的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给人,形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
呼吸道传播: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带有大量的鼠疫耶尔森菌,可经呼吸道飞沫形成人际间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经皮肤传播:又叫做接触传播。健康人破损的皮肤黏膜与病人的脓血、痰液或与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血液接触可发生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无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疫区的野外工作者、与旱獭密切接触的猎人、牧民是高危人群。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根据疾病表现和发病特点,可将鼠疫分为轻型鼠疫、腺鼠疫、肺鼠疫、脓毒血症型鼠疫和其他类型鼠疫。不同的分型,潜伏期有不同,腺鼠疫2~8天,肺鼠疫数小时至2~3天,曾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轻型鼠疫: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期或末期、以及曾预防接种者。
腺鼠疫:最常见的鼠疫类型,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鼠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病人常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继发肺炎或脓毒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散、伤口愈合而康复。
肺鼠疫:根据传播途径分原发性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1911年哈尔滨鼠疫就是肺鼠疫,当时造成十六万人死亡)。
1.原发性肺鼠疫为呼吸道直接感染所致。多见于流行高峰,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重症病人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
2.继发性肺鼠疫是在腺鼠疫和脓毒血症型鼠疫的基础上,继发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肺鼠疫相同。
脓毒血症型鼠疫:也称暴发性鼠疫,可分继发和原发,原发少见。继发脓毒血症型鼠疫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全身毒血症症状、出血、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病人常于3天内死亡。病人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死亡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十四世纪欧洲黑死病就是这种脓毒血症型鼠疫,当时造成三分之一欧洲人口死亡,结果最终导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其他类型鼠疫:按照发病部位不懂可分为皮肤型、眼型、咽喉型、肠炎型以及脑膜炎型。
1、皮肤型:鼠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
2、眼型: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
3、咽喉型: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
4、肠炎型: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
5、脑膜炎型: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是一种与人类伴随很长时间的自然瘟疫的一种,鼠疫在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次,世界各国的文献中都有过多次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欧洲黑死病,黑死病就是鼠疫,曾经导致当时的欧洲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亡,死亡人数达到两千五百万人死亡。最早的一次鼠疫记载是在古罗马时期鼠疫,也是君士坦丁堡鼠疫,当时最高一天的死亡人数将近一万人,为后来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买下了伏笔。鼠疫很可怕,是继天花,霍乱之后最可怕的疾病之一。
鼠疫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快的方法就是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可以在几小时内作出诊断,是一种快速和高度特异的方法。对鼠疫监测、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现在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鼠疫的控制和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治疗效果的提高也提高了患者治愈率。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一样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期的鼠疫的治愈率最好。
鼠疫的预防是非常严格的,有以下四种步骤:
1、保护接触者 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鼠蚤,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病人的接触者后,要用多西环素预防。
2、预防接种 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目前的疫苗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3、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穿胶鞋。
4、有疫情时,不要到疫区旅游,尽量减少疫区活动,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去过疫区的人,如果在14天内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咳咯血、淋巴结肿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并如实告知去疫区旅行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鼠疫疫苗用于鼠疫的免疫预防,曾经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它未证实它是一种可有效预防鼠疫的做法。在暴发情况下不建议将疫苗用于直接保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