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茶”不只叫“茶”,它还有很多不大为人所知的别称。
跟我一起读《茶经》· 你可知道“茶”不只叫“茶”?原文: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茶字,从字形、部首上来说,有属草部的,有属木部的,有并属草、木两部的。
根据原文注释,属草部的,应写作“茶”,出自《开元文字音义》;属木部的,应写作“木茶”(实为“木”字部,居然输入法没有此字),出自《本草》;并属草、木两部,应写作“荼”,出自《尔雅》。
《开元文字音义》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编成的一部字书。此书中收录“茶”字,说明在陆羽《茶经》成书之前二十五年,“茶”字已经得到官方认可了。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字书,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此书是最早记载有关茶字的,不叫“茶”,而作“荼”。
这个“荼”字在《尔雅》中作何解呢?解作“苦菜”。所以,“荼”不单指“茶”,“茶”只是“荼”的一种。
从《尔雅》的“荼”,到《开元文字音义》的“茶”,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后来,“茶”字确定统一和广泛使用,陆羽及《茶经》起到了关键作用。
原文: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哇! 在唐朝陆羽时代,茶的名称可真不少啊!除了“茶”,如今还为人所知并使用的也只有“茗”,其他的真是闻所未闻啊!
那这些茶的别名如何来的呢?
根据原文注释,鲁周公在《尔雅·释木》中说:“槚,就是苦荼。”
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说:“四川西南人称茶为蔎。”
东晋郭璞注《尔雅》之“槚,苦荼”说:“早采的为荼,晚采的为茗,也有的称为荈。”
跟我一起读《茶经》· 你可知道“茶”不只叫“茶”?如此看来,同一种东西有多个名字主要跟地方习俗、文化和方言等有关,就与现在的“馄饨”一样。同是“馄饨”,有叫“抄手”的,有叫“包面”的,等等。一物多名,很正常。
但作为一种大众饮品、重要贸易商品,多个名字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造成沟通上的困难,会影响到正常的交易流通。所以,有一个统一固定广泛认同的名字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最后由谁来完成的呢?那就是——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从题目到文章,通篇用“茶”字而非“荼”,“茶”字自此确定下来。
我们知道,《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它的影响不但在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的茶业及茶文化。“茶”字的统一,使得把茶这种农产品变成一种行销全国、全世界的商品成为可能。
英文的“茶”叫“tea”,这个“tea”其实是从中国方言音译的。英国最初是通过东南沿海一带接触中国茶的,这一区域的方言“茶”字的发音跟“tea”的发音相似,所以英国人就把“茶”说成“tea”了。
俄语和日语的发音更接近于“茶”,原因在于他们最早是通过北方港口接触中国茶的。
其实,由于地方方言的缘故,现在中国很多地区对“茶”的发音也有不同,但字都是一个——“茶”。
总之,从茶的发展和传播历程来看,“茶”字的确立统一意义重大,而陆羽及《茶经》功不可没。
有人可能会疑惑,前面不是说最早对“茶”的记载是唐玄宗的《开元文字音义》吗?是的,“茶”字的最早使用不是陆羽及《茶经》。但“茶”字最初的统一确立及后来的广泛使用,却是因为陆羽的《茶经》。
你想啊,从古到今,《开元文字音义》有几人知道?现在也已经遗失无踪了。
而陆羽《茶经》作为旷世杰作,历经千年沧桑仍然是无可替代的经典,影响力之深远超一部早已遗失的典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