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武双全的唐朝宰相张说,才华横溢,为官专权,三起三落

文武双全的唐朝宰相张说,才华横溢,为官专权,三起三落

作者: 萤火张 | 来源:发表于2024-07-29 13:42 被阅读0次

张说字道济,原籍河东,后徙居洛阳。唐朝中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宰相。

01、自幼聪慧,因文采被评为策论第一

667年,张说出生于官宦之家,可惜他12岁那年父亲突然在任上去世,张说由母亲冯氏抚养成人。

7

张说自幼聪慧,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思维精细,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写得一手好文章。

690年张说参加科举,武则天亲临洛阳城选拔举人,年仅22岁的张说的文采在应试中惊艳了所有人,被评为策论天下第一,被授予了太子校书郎一职。

02、修《三教珠英》,升任右史

699年,武则天命男宠张昌宗主持编修《三教珠英》,并援引一大批当世知名的“文学之士”参与修撰。

张说与李峤、徐坚、宋之问、崔湜等都在其中。张昌宗平时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修撰工作以张说与徐坚出力最多。

701年,《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张说以修书之功升任右史、内供奉,负责考功、贡举等事务,很快便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升为谏官。

03、不畏权贵,为忠臣作证,被贬岭南

他因其敢于直言进谏,又富有学识,深得武帝喜欢,继而被提拔为凤阁舍人。

703年,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多次遭到宰相魏元忠的弹劾。遂构陷魏元忠私议“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称其有谋反之意。

张说当时担任凤阁舍人,张昌宗私下对张说威逼利诱,让他指证魏元忠谋反。张说只得应允。

武则天次日召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一众宰相,共听张昌宗和魏元忠对证,但始终无法判定魏元忠有罪。

张昌宗便请武则天召张说上殿作证。凤阁舍人宋璟、殿中侍御史张廷珪、左史刘知几皆在殿外等候,纷纷以正言规劝张说。

张说遂拿定主意,进殿后对武则天直称是张昌宗逼其作伪证。张昌宗气急败坏,反口又称张说是魏元忠的同谋。

武则天认为张说是“反复小人”,将他和魏元忠一同下狱,过了几天再次询问张说。但张说始终不肯诬陷魏元忠。

武则天最终罢免了魏元忠的宰相之职,将他贬为高要县尉。而张说则以“忤旨”被流放到岭南的钦州。

04、审理案件,果断干练,被升为宰相

710年,唐睿宗即位,张说迁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这年秋天,谯王李重福潜入东都,欲谋夺皇位。

兵败后,东都留守捕获了其党羽数百人,审讯多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张说前去审理。

张说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获了谯王的主谋张灵均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

张说办事干练,深受睿宗的`嘉奖。711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这时,尚居东宫为太子,张说为侍读,备受亲近礼敬。

05、太平公主干政,被罢相

当时,太平公主交结朝臣,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她指使术士上言,称五日内必有急兵入宫,暗指太子将会兵变夺位。

李旦告诉身边侍臣,让他们做好防备。张说进言道:“这是有小人想离间陛下与太子的关系,陛下如果让太子监国,小人自然胆怯,流言便会平息。”

李旦大喜,当日便命李隆基监国。后来,张说又改任兵部侍郎,仍领同平章事。

712年,李旦禅位,太子李隆基称帝,史称唐玄宗。太平公主在朝中仍然拥有强大的势力,与皇帝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是日趋激化。

睿宗虽然退居为太上皇,但仍控制着朝政大权。太平公主恨张说不趋附自己,便奏请睿宗,将他贬为尚书左丞,并出为东都留守。

06、为除掉太平公主出谋划策,被封燕国公

张说洞知太平公主之党暗中怀有异谋,遂遣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之党。

713年,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玄宗即召张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职名称,张说被改封紫微令。

07、与姚崇不睦,被贬为岳州刺史

张说与同州刺史姚崇关系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为相,张说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

玄宗明知是张说的计谋,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后,张说非常害怕,想要投靠岐王,他私自到岐王李范府中申述诚意。

结果被姚崇告发,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张说又被他事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

08、孤胆涉险,平息诛杀突厥降户事件

719年,张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

720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

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率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帐中。

副使李宪得知后派人传信,劝他不要涉险,张说却丝毫不惧。诸部落深受感动,得以安心。

10、平定康待兵反叛,再次拜相

721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攻陷兰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

当时,康待宾暗中勾结党项,攻破银城、连谷,还占据粮仓。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

当逃到骆驼堰时,党项反戈,叛军溃散。张说招抚党项流散人员使他们各安其业。

于是奏请设置麟州,安顿党项。同年,张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1、平定康愿子

722年,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并巡视边防五城。当时,康待宾余党康愿子举兵造反,自立为可汗,并劫掠牧马,西渡黄河出塞。

张说率兵追讨,在木盘山擒获康愿子,俘虏三千人,又将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余人强行迁往中原的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当时的张说意气风发写下《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2、大胆改革军事,裁军二十万,同时招募精兵

起初,唐朝边境有镇兵六十多万,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为由,奏请裁军二十万,让他们回乡种地。唐玄宗对此犹豫不决。

张说道:“边军虽多,但各将帅都只管拥兵自卫,役使兵丁营私。真能制敌,不在兵多。

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担保。”唐玄宗这才答应。

当时,诸卫府兵贫弱,大都在轮班休假时逃跑了。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

不到十天,便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的彍骑卫队。

13、引领文人著书立说

723年,唐玄宗回京,升张说为中书令。不久,玄宗设立丽正书院,招纳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冬曦等文学之士。

让他们著书立说、讲论文史,并任命张说为修书使,主持其事。张悦写下《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725年,玄宗将丽正书院改为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他写下《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 》:

侍帝金华讲,千龄道固稀。

位将贤士设,书共学徒归。

首命深燕隗,通经浅汉韦。

列筵荣赐食,送客愧儒衣。

贺燕窥檐下,迁莺入殿飞。

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

14、三次拜相,随玄宗泰山封禅城

724年,张说倡议玄宗到泰山举行封禅之事,并与徐坚等人草拟封禅时的礼仪程序,对不合时宜的旧仪程加以改正。

同年,玄宗封禅泰山,临行前任命张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左丞相兼侍中,又命张说撰写《封禅坛颂》,准备刻在泰山之上。

封禅时,张说将跟随上山的执事官,都安排为自己亲信之人,并且越级升为五品。

而对随行的兵士,只加功勋,不给赏赐。因此,朝野内外都埋怨张说专权。

15、和宇文融不和,被罢相

他与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对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议,大多加以压制。

封禅大典之后,宇文融利用了百官对张说的不满,拟定了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数则罪状率先发动进攻。

唐玄宗便命源乾曜与崔隐甫、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御史台审讯张说,结果罪状大多属实。玄宗遂命高力士探视张说。

高力士回来后,对玄宗道:“张说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坐在稻草垫子上,用瓦盆吃饭,惊慌恐惧地等候处分。”

高力士又述说张说对国家的功劳。玄宗于是赦免张说,仅罢免其中书令之职。

唐玄宗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他,但凡遇到军政大事,唐玄宗就会派使者来询问他的意见。

这些举动却被宇文融认为是张说东山再起的征兆。于是宇文融等人经常在唐玄宗面前攻击张说。

而玄宗对朝中分为两种派别一事有所察觉,这种朋党之争历来被帝王所厌恶。

因此在不得已逼迫张说告老还乡的同时,宇文融等人也被免被贬,纷纷逐出京城。

16、修书有功,被封开府仪同三司

729年,张说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不久,接替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

张说修撰《谒陵仪注》完成之后,因功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同三公是一样的地位待遇。

17、病重离世,玄宗为其举哀

730年,张说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并亲自为他书写药方。同年十二月,张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唐玄宗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亲自撰写神道碑文,并罢元旦朝会,追赠太师,赐谥文贞。

18、文学成就卓著,留下千古名篇

张说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为官三十年写下许多诗篇。

690年九月,诗人任校书郎,曾两度奉使入西蜀。诗人本已预期规程,却因事而被迫推迟,写下《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他喜欢游览山水,曾写下著名的山水诗《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他还写下怀古诗,抒发自己的志向经过邺都时写下《邺都引》: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晚年被贬后居于岳州的洞庭湖畔。有一次,一位老朋友来看他,朋友要离开了的时候,他触景伤情,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张说一生为官三十余年,曾三度为相,又三度罢相,他擅长文学,一生掌文学之任三十多年,

他又颇有武略,平定反叛,改革军事制度,大胆裁军,实行募兵制,节省开支,加强军事力量,他可谓文武兼资。

相关文章

  • 张祜诗两首

    张祜,唐朝布衣诗人,据说是唐朝宰相张说后人,求仕不适,布衣一生,以诗闻名于世代。写其诗两首: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

  • 世上多难事,庸人自扰之

    陆象先是唐朝一个很有气量的人。 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宰相萧至忠、岑义等大臣都投靠她,只有象先洁身自好,从不去巴结。先...

  • 小历史大智慧:崔群的正直无私

    唐朝中后期宰相崔群(武城人,字敦诗)为官正直无私,深得唐宪宗信任,于是特地命令学士(学士院中以文学语言参谋谏诤的官...

  • 半个芋头,十年宰相

    唐朝宰相李泌,在七岁时就已经受到唐玄宗和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有神童的美名,已能粗通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到成年时更...

  • 唐朝 宰相列表

    唐高祖:宰相十六人~~唐太宗:宰相二十九人。 据《唐会要》整理: 唐高祖:宰相十六人--唐太宗:宰相二十九人。高宗...

  • 神童巧对皇帝保平安

    搜集整理:王漫 相传,某朝有位薛姓宰相,为官十分正直。与他同朝为官的金盛处处与他作对,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薛宰相...

  • 《洛阳智谭》之留白

    唐朝名相张说之女敏慧过人,想求自己的父亲帮忙给她的公爹(丈夫的父亲)在朝廷安排个职位,张说听闻后背手在院子...

  • 钱可通神

    钱可通神 唐朝父子担任宰相的不少,祖孙三代都担任宰相的则只有张延赏家。在唐朝,张家号称“三相张家”,张延赏的父亲是...

  • 钱可通神

    唐朝父子担任宰相的不少,祖孙三代都担任宰相的则只有张延赏家。在唐朝,张家号称“三相张家”,张延赏的父亲是唐玄宗开元...

  • 一日一书

    享清福不在为官, 只要囊有钱,仓有粟, 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武双全的唐朝宰相张说,才华横溢,为官专权,三起三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kw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