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的原则(该段并非作业,仅供学习)】 来自《5分钟商学院工具篇》P.126-128
SMART的原则,源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及心理学教授洛克。SMART的5个字母,代表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和Time-based(有时间限制的)。SMART原则最大的作用,是把“一千个人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同一个。
下面就来开解一下SMART原则法的五个招式。
第一招:Specific(具体的)
具体的,就是一刀砍掉模凌两可。
比如“KR1: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什么叫“产品质量”?没有具体的界定,就无法评判、衡量与执行。可以把它修改为:消灭致命的产品缺陷的数量,降低严重的产品缺陷的数量,提高应用商店中APP的评分。
这样就非常具体了。
第二招:Measurable(可衡量的)
可衡量的,就是一刀砍掉标准争议。降低多少严重的产品缺陷的数量,算是降低?评分提高多少,算是提高?
进一步修改KR1为:致命的产品缺陷的数量保持为零;严重的产品缺陷的数量减少50%;应用商店中APP的评分从4.1分提升到5分。
这样就避免了老板和研发总监对评分的分歧。
第三招:Attainable(可实现的)
可实现的,就是一刀砍掉不切实际。应用商店中APP的评分从4.1分提升到5分,这可能吗?应用商店排名前100的APP,几乎没有达到满分5分的,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
因此还要接着修改:致命的产品缺陷的数量保持为零;严重的产品缺陷的数量减少50%;应用商店中APP的评分从4.1分提升到4.5分。
设定一个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团队才会有斗志。
第四招:Relevant(相关的)
相关的,就是一刀砍掉无关目标。应用商店中APP的评分从4.1分提升到4.5分,真的和产品质量有关吗?分数提升,会不会是新功能导致的呢?或者是因为用户喜欢新界面?应用评分和产品质量有相关性,但还不够强。
可以进一步调整为:致命的产品缺陷的数量为零;严重的产品缺陷的数量减少50%;应用商店中APP的差评里有关产品缺陷的比率减少50%。
这样质量问题就不会被设计问题所掩盖。
第五招:Time-based(有时间限制的)
有时间限制的,就是一刀砍掉无限拖延。产品缺陷的数量减少50%,很好;差评中有关产品缺陷的比率减少50%,也很好;但是,多长时间实现呢?一年之后实现还有意义吗?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这个目标设置就没有意义。
接着修改这条:致命的产品缺陷的数量保持为零;严重的产品缺陷的数量,在三个月内减少50%;应用商店中APP的差评,关于产品缺陷的比率在三个月内减少50%。
拆页一 总是举例子 选自 《如何听如何说》,151页
【R阅读原文片段】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尝试养成一个习惯——表达任何观点的时候,都举个例子。如:
这几天北京的空气实在是太糟糕了——汽车挡风玻璃上一层灰,拿布用力擦都擦不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很好看——夜里的海面漂流的镜头,就像梦境一样。
你做的炸酱面真好吃——肉丁已经完全浸透了酱香。
……
再养成一个习惯,听别人表达一件事情,如果他只说观点,请你适时问“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如果他只说观点,请你适时问“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示范A1:】
前两天看完电影,朋友问我这部片子如何,好看吗?我说太好看了。
【修改建议】A1会强调故事性,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结果没有对你造成困扰,你就不会想用这个方法啦。并且给出你的反思。
【示例】上周五晚,我看完了《战狼》,朋友也想看,微信问我这部片子好看吗?我说道太好看了!然后他说了一个“噢”字,就没有往下聊,(反思)我感觉这样的表达太没趣了,并没有把这部片子的精彩传递给他,如果我能表达的更有趣些,他会有更直观的印象,还会觉得我很有趣。
【示范A2:】
今后,别人再问我哪部片子或者书好看否时,我会举一个例子。
【修改建议】A2首先要和原文片段的方法要有关联,不过,这里A2是否够具体?期望达成什么效果?
【示例】这周六下午,我会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并且送他《GTD》时间管理这本书,我期望引起他想读的兴趣,我会和他说:这本书别看它厚,我最受用的部分就是第5章“清空大脑”,平常脑袋里堆了很多事情,不知道从何做起,便签贴了一堆也没用,我用了这里面的这个方法后,我的大脑一下子解放了出来,感觉非常好。你也提到了类似的困扰,我推荐你也看看。
【A1:关联经验】
【A2:规划应用】
拆页二 得体表达抱怨 《管理技能开发(第8版)》,摘录自429~430页
【R阅读原文片段】
戈登描述了一个帮你有效阐述你的问题的有用模型:“我有一个问题,当你做X时,导致了结果Y,而我的感觉是Z。”
第一,描述给你带来问题的具体行为(X)。这有助于你在急于给出反馈时避免给出一种评价性的或者泛泛的回答的倾向。
第二,列出这些行为详细的、可见的后果(Y)。简单明白地告诉对方,其行为给你带来的问题,通常是使他们发生改变的有效刺激。
第三,描述你对问题结果的感受(Z)。重要的是不仅要使对方了解哪些行为妨碍了你,而且要解释它如何通过带给你挫折、愤怒或不安全等感受来影响你。解释这些感受在怎样干扰你的工作。
我们建议你把这个三步模型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来使用。每个部分的顺序可能会有变化,而且你不要总是使用相同的词语。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表达意见或建议使他人发生改变。表达自己的不满是一种典型的情况,教育儿女、指导需要改进的下属、开导沉浸在某些事情中无法自拔的朋友……都是如此。
而当我们抱怨或提意见的时候,往往会指责对方、揣测对方动机、夸大严重性。这些表达方式都很难达到目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引发对方的戒备和反击。因为人在遇到指责的时候,本能反应通常都是自我防御——“我没错,你才错了,你们全家都错了……”
所以也有人因为害怕惹怒对方而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
XYZ表达法是非常清晰可操作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达到通过表达让对方改变的目的,同时避免那些常犯的错误。
【示范A1:】
你总是外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对我大声吼叫,让我感觉非常尴尬和难堪,我真的想一走了之,躲开你躲开人群!
【修改建议】:这里采用了“总是”,属于泛泛而谈,可以就某一个事件切入,写的具体鲜活些,并且针对这个事件给出反思,这样学习效果更好哟!
【示例】上个星期篮球场上,我因为传球失误,队友在球场上当着我大声吼道不专心太笨了,这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这让我感到非常生气,我直接重重的顶了回去“你能不能好好说话!”愤然甩球就离开了。(反思)我发现,我是憋屈的,而不会表达我自己的感受,加剧了矛盾。对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发展也不利。
【示范A2:】
下个星期六下午打球时,如果队友再对我很大声吼,我会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这样说,“在操场上,你对我特别大声的说话(具体事件),我简直想甩手走人了(结果),因为在这样的场合,让我感觉非常尴尬和难堪(感受)。”以此来让队友明白他的态度对我的影响,希望他不再对我大声吼。
【A1:关联经验】
【A2:规划应用】
拆页三 (执行)习惯是怎么改变的 拆解片段来自《习惯的力量》P.90 - 91 [拆书家]:Peri
【R:阅读原文】
习惯是怎么改变的呢?
可惜,并没有一套对每个人都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习惯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当使用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时,习惯最具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但这还不够,为了保持这个习惯,人们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如果你想戒烟,就应培养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使它提供满足香烟在人身上产生的渴求感。然后,找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团体,比如说一群戒烟的人,或者有助于你相信自己能远离尼古丁的团体。当你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就去寻求他们的帮助。
如果你想减肥,就应了解自己的习惯,看看为什么每天休息时,自己都会离开办公桌去吃点心?然后,每到休息时,就找朋友去散步,或到他们办公桌那里闲聊,而不是去咖啡厅,或者加入一个跟踪减肥过程的小组,还可以找一个跟你一样,想在手边放一些苹果而不是薯片的伙伴。
事实一目了然: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拆页鼎鼎大名,被称为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我们发现习惯很难消除,因此我们最好的办法是用代替的方法,用一种新的惯常行为来代替旧的习惯模式,从而改掉自己想要改掉的习惯。
(HOW)1.找出一个你想改变的旧习惯。例如减肥,戒烟等。
2.发现一个惯常行为来代替旧习惯。例如减肥时,想吃薯片时,可以吃一个苹果。
如何找到这个惯常行为,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2.1 旧习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背后的渴求是什么
2.2 哪些其他行为也能来满足这个渴求
3.寻求集体的力量. 例如,加入减肥小组。
(适用边界)一定要找到和你目标一致的伙伴一起来一起改变习惯,这样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
改变习惯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也许需要反复几个时间周期才能做到。
举个栗子吧:
我从今年的5月18号开始做体重管理,因为是发现今年过年以后,体重长了3-4公斤,它严重影响了我的形象,对于爱美的我来说,这个超重的感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所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45天减10斤左右。(1.找到一个旧的想要改变的习惯)。
在我的体重管理的过程中,期间最痛苦的时候,就是有时候特别饿,想吃甜食。这个时候呢,每当我想吃甜食的时候,我就吃一勺蛋白粉来代替它,这样又能有饱腹感,然后又能解决饥饿的问题。(2.发现一个惯常行为来代替旧习惯)。
当然在体重管理这个过程中,其实一个人是非常难坚持下去,经常有的时候想放弃。然后我就加入了我们一个十人左右的一个体重管理的小组。(3.寻求集体的力量).我们一周线下聚一次,互相分享自己的一个体重管理的数据。它包括体重,体脂率,内脂,BMI,基础代谢,身体年龄,肌肉率等你等,现场会请一周下来效果特别好的小伙伴做一个分享,这样大家可以互相激励,互相打气。然后平时在线上的进行互动,大家可以晒出自己的一个美照成果,群内发红包接龙,45天后效果和成绩斐然的小伙伴会得到惊喜和大奖。
【A1:关联经验】
【A2:规划应用】
拆页四 《刻意练习》,220页,精心设置目标,拆书家:思捷
【R阅读原文片段】
精心设置目标
当然,刻意练习的核心是一种孤独的追求。尽管你可能为寻求支持与鼓励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但是,你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你自己的练习。你怎样在那种连续不停的专注练习中保持自己的动机?
最好的建议是精心设置目标,以便你能持续不断地看到进步的实质性信号,尽管并不会总是出现重大的进步。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例如,钢琴教师知道,最好是为年幼的钢琴学生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等级。这样一来,学生每达到一个新等级,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既有助于增强他的动机,又使他在练习中看似没有进展的时候,不太可能灰心丧气。怎样来设计那些等级,并不重要。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当我们要通过刻意练习达到某种技能水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练习任务拆解成很多小任务。每一个小任务都是可达成、合理的,从而我们可以像玩游戏,一样一关一关的去完成任务,并且每闯过一关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我们可以先估算出要练习的总天数、总数量,然后可以再细化到每周要完成多少任务,当每周按时完成任务时,给自己一份小奖励。
【A1:关联经验】
【A2:规划应用】
拆页五 《沟通的艺术》 P114-115 利用知觉检核来正确理解他人 阿米 南宁老友分舵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 perception checking)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Sillars& Pomegranate997)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对于先前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先听一听以下几句话,
“你吃太少了,老长不胖!”
“你干嘛生气了?”
“真羡慕你有这么轻松的工作啊!”
大家听完这几句话时有什么感受呢?第一反应是不是“干嘛这样说我?”,都有点想怼回去呢?因为这样的说法带有结论性、评判性,很容易让听的一方产生防备的心理。这个片段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觉检核,听起来有点拗口,字面的意思是检查你所看到的东西是否属实。知觉检核的内容可以总结成三个步骤:描述行为,做出诠释,请求澄清。
第一,描述行为,就是客观描述你所看到的事情,不要直接下结论和发表评价;
第二,做出诠释,就是针对这个事情,你是如何理解的,提出两种以上看法,这些看法不一定都符合事实,但能让对方觉得你真的想了解他,有继续沟通的欲望;
第三,请求澄清,就是请对方对以上诠释做一个澄清,询问对方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这三个步骤能让你和对方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正确了解对方的行为。
以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例子。我弟弟前几天放假回来,在南宁找工作,但我觉得他不太积极。上周六早上,我九点多出门时他还没起床,下午六点回到家,发现他在玩电脑。我就说:“怎么一天都在家里玩游戏啊?”他很不高兴地回答,“谁说我一直在玩游戏?我十点多出去了,看了一下午的招聘会,才刚回来!”听他这么说,我也感到有点尴尬了,还没问清楚就自以为是地评价对方,自然会让对方感到不愉快。如果我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换成以下沟通方式:
早上我出门时你还没出门,现在看到你还在家里,
不知道你是一天都呆在家里呢,
还是已经出去又回来了?
说一下你今天做了什么事呗?
通过这样的询问来提出我的猜测,他就能够自然地和我开展更详细的谈话了,就不会产生情绪上的不愉快了。
【A1:关联经验】
【A2:规划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