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想写一写这样的文字,但一直有些担忧和顾虑,一则因为读过许多类似的文章,自己如果再写会不会显得重复、肤浅;二则因为自己不曾做到文中所述却要试图诠释这样的境界,是不是又很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
今天之所以付之笔端,是因近日病着累着竟比平时增添了许多勇气,突然觉得既然只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和愿望,让它浮出水面和朋友们一起面对和思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什么是看远?如何才能看远?自然会想到要做好人生的规划,树立长远的目标,不被眼前利益蒙蔽诱惑,所谓鼠目寸光就是一种相对的警示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大概也是这层意思。
然而道理总是好讲,做起来却要艰难得多。所以看远不只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也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付出。正如人之登山,泰山也罢,黄山也罢,抑或许多无名之山丘,目标大都应是“会当凌绝顶”,而其过程和风景会各有不同。为其“无限风光在险峰”,才懂看远目标之美妙;为其“百步九折萦岩峦”,方觉看远过程之艰险。
看远究竟有多远?这又应该是境界问题了,我们当然希望是无限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更深刻的理解应该是境界高才能看得远。都说人生的长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但有时又何尝不是人生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长度呢?“非宁静无以致远”应该就是在强调一种清静安宁的境界对于远大目标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的。
什么是看透?看透就是拨云见日后的明朗,是滤去杂质后的纯净,是繁华落尽后的顿悟。茫茫宇宙总会有未解之 谜,芸芸众生总是困惑太多,万事万物总是变幻莫测,如若不能摆脱过眼云烟之羁绊,不要说抵达大彻大悟的彼岸,就是想在大千世界保有清醒的自我恐怕也难。所以,只有先看清才能看透。既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就索性跳出狭隘的小天地,做一个孤独的智者置身局外,冷眼旁观。也许那曾经的美丽与眷恋只是一座山的静卧,一片林的婆娑,一棵草的寂寞。
然而仅仅能看清还远远不够,它只是让我们认识红绿之色彩,辨别草木之种类,我们还要学会深刻的思考,从林林总总的现象中寻找真真切切的本质。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可谓看透世事之经典佐证。清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看到江面上千帆竞渡,不禁好奇地问左右:“江上熙来攘往者为何?”纪晓岚沉思后回答:“无非为名、利二字。”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看透人生本质和奥秘。
其实,人类发展到今天就更了不起,正如借助X光科学技术可以透视全身脏器和病变,通过科学分析可以测出复杂的心理。当然,在所有的生灵之中,人类也是最复杂最矛盾的。明明心里想着一览无余的透彻,嘴上偏说喜欢隔雾看花的朦胧;明明早已了然于胸的问题却又深藏不露,都不去捅破那薄薄的一层窗户纸。我们渴望的看透绝对不会是如此之精于世故。我们渴望看透是为求人生不惑境界,为求不被钱所役、名所累、利所惑、欲所诱……
什么是看淡?看淡是“往返田园,终老烟霞”的闲适恬静,看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相忘,看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从容,看淡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豁达洒脱。当然,看淡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无,不是不思进取的平庸,而是不能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不能被尘俗情欲掏空了灵魂。
要看淡就应该拥有抵御各种欲望诱惑的淡泊情怀。红尘喧器,繁华闪耀,钱欲、权欲、色欲、物欲、利欲、情欲……各种各样的欲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有几人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若能在无限欲海之中保持内心的一份淡然平静已属不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并不是说真的要像佛家道家讲的没有欲望,而是应该节制欲望。如果真的没了欲望,生活何异于一潭死水,人生也会失去很多精彩,那一定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真正追求和幸福。我们要做的只需在形形色色的欲望中学会取舍,不贪婪不纵欲,既让平常之心在柴米油盐之生活赐予中获得朴素的圆满,也让淡泊之心在远离欲望诱惑尘埃之明净中获得超然的快乐。
跌跌撞撞中一路走过,曲曲折折中不忘求索。无意说禅,心无禅意;最爱说禅,禅意人生。留一份悠远给自己,生命自然就会声幽韵长;留一份清透给自己,生命自然就会水清沙白;留一份淡泊给自己,生命自然会天高云淡。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其实,我们只需在看远、看透、看淡的境界里活出最真实的自我就好。
禅意人生之看远、看透、看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