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离开,是为了下一次的相遇。
但我最害怕的是,下一次回家。
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于离家的次数
寒假的某天夜里听到爸妈的私语。”
妈:“我白天发比以前多了好多...”
爸:“是啊,我这半年白头发也长了好多...”
妈:“要不要剪掉一些...”
爸:“不要,会越长越多,早点睡觉吧...”
我真的害怕听到爸妈这样的对话,爸妈虽然都不显老,但也快要半百了。
每次离开家,都要过好几个月才能回来,而每一次回家,都会舍不得再一次离开他们。
而即将毕业开始工作的我们,能够陪伴父母的时间将会进一步缩减。
让我们来做一道算术题:
假设工作后一年有30天的假期,如果我们能够回家陪伴父母20天,那么我们能够陪伴父母的时间可能也就只有1000多天。
1000多天无非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可能有些人的时间更长,但也不过五年左右的时间。
短短三五年的时间,却是父母后半生最深切的期盼。
有了妹妹的我似乎提前当了爸爸
很多爸妈在我们小时候都问过我们一个问题,想不想要一个弟弟妹妹?
说实话,在小时候,我拒绝了爸妈。但直到妹妹出生的时候,我反而庆幸自己不再是独生子女。
妹妹的可爱超出了我对任何孩子的想象,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那样溺爱。
有了妹妹的我也似乎提前当了爸爸,从早晨起来给她穿衣服到夜里哄她睡觉我都一一学会。每次假期回家,妹妹甚至还会“抛弃”爸妈,来我房间睡觉。
但在由于外读书,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只有寒暑假的区区两三个月时间。
妈妈有一次打电话给我说,妹妹在我房间看着我的床发呆,然后坐在床上哭,说想哥哥了,电话这头的我鼻头一酸...
那一瞬间,有一种名为“想家”的冲动涌了出来。
因为被偏爱,所以才会有持无恐
当然,我们也会跟父母闹矛盾,我们的父母不尽是完美的,因为父母也有自己的任性。
很奇怪的是,我们对待陌生的人通常会很客气,对待朋友也会充满热情。
即使陌生人回我们一句冷漠的谢谢,即使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出卖自己,但我们也能够释然,并继续对别人好。
可是对于家人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会容易对父母发脾气,不懂得如何掩饰好内心的不快,只要心中不顺就怒形于色,不会顾虑家人的感受。
陈奕迅那首《红玫瑰》的歌词“得不得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适用在这。
因为,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是会无限度宽容我们的人,因为知道父母不会离开,所以我们才会有持无恐。
你多久给爸妈打一次电话?
妈妈一个星期至少会给我打一个电话,询问我的近况,叫我少玩游戏,多吃水果,注意添衣保暖,诸如此类。
而父子之间的话则相对少了许多,问的最多的话便是,“钱还够吗,再给你打点?”
每一次的联系都似乎雷同,我们甚至还会不耐烦妈妈的“啰嗦”,但少了这些“啰嗦”,却又总觉得哪里不自在。
你多久给爸妈打一次电话?一次电话又会打多长时间?
这期文章的配图是《萤火虫之墓》,也许有人已经看过了,故事的结局几乎是悲剧,是一部很煽人泪下的电影,讲述的内容大致是战乱与亲情。
然而我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
当你在享受今天的时候,父母在为你的明天操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