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 反思反思再反思

作者: 雾风的幻想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15:25 被阅读152次
    网络图片 侵权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恪守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践?”

    这段关于“反省”的文言文可谓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从老师和家长口中听过多少遍,也不知道作文里引用过多少次,想来是不少的。可真正知道如何反省的又有多少人呢?更别提比“反省”更高维度的“反思”了。

    反省和反思都有总结思考的意思,但涵盖范围有不同。反省是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则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摘自汉语词典)。反思包含反省,也比反省有更大范围的适用性。由此,将曾子的这句格言扩大就是“吾日三思吾身”。

    大家都知道曾子这句格言是在告诉我们反省(反思)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曾子这句话展现的状态是很高的境界。关键就在于“每天”,如果每天都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能将“反思”内化成习惯,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无需提醒,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就懂得反思的重要性,却始终很难做到的原因。一上来就被要求做到很高的境界,怎么可能呢?这只会让人在看不到执行路径的情况下,无所适从,然后渐渐把“反思”这事看成显而易见又毫无新意的“我知道”。就像我们脑子中的很多概念一样,一说都知道,仔细一想又满脑袋浆糊。


    反思的四重境界

    前几天,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认知方法论》课程里谈到了关于“反思”的认知,也对“反思”这个概念给出了更有指导性的定义:“反思就是你迅速从一个场景、事态中抽身而出,看自己在前一个事态中的表现。”这是一个带有执行路径的定义,也引发了我对“反思”这个概念新的思考。

    刚才说了,“吾日三思吾身”其实是反思的极高境界,那“反思”这件事有几个层次呢?以我目前对这个概念浅显的认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我称其为“反思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在犯错或因意外而出现恶劣情况时的反思

    这是最低的层次,因为需要先出现负面结果才反思,可毕竟我们不是每天都会犯错。忘交作业、上班迟到、丢钱包、没完成绩效这类事,都只能是发生了再去反思。这种层次的反思,是最容易的,也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如果这时候还不知道反思,那就不是认知层面的问题了,而是“系统性BUG”,这种情况不在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

    第二重境界:出现负面情绪时的反思

    能在负面情绪出现时启动“反思程序”,需要对情绪有较高的控制能力,也是高情商的表现。这比出现负面结果再反思要难很多,也代表着较高的境界。当事态向不利方向发展导致的负面情绪,或者已经出现了坏结果导致的负面情绪,能及时脱离情绪的控制并立刻反思,是摆脱困境最有力的一步,也是反败为胜的关键。但我们都知道,要在已经被激发的情绪中“刹车”并不容易,何况还要保持理智进行反思。

    第三重境界:长时间处于瓶颈期或舒适区时的反思

    这是更高的境界。前两重境界,因为都存在负面情景,反而相对容易引起我们的反思,从而获得事件的转机或者未来的成长。瓶颈期和舒适区却是“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前者容易被各种自欺欺人的借口掩盖,后者则容易被志得意满所迷惑,难以意识到长期滞留其中的严重危害。能在停滞不前和轻松舒适时敏锐的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进行反思,这不仅需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还需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目标感,不能松懈,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四重境界:习惯性反思

    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反思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吾日三省(思)吾身”的状态。反思之所以难,在心理上等于是对自己过去的怀疑,把“确定性”的过去想象成“不确定性”的未来。而人的本能是喜欢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所以从这个层面说,“反思”实际上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这也是将反思内化成习惯的最大障碍——长时间的反人性。由此可知,曾子所说的状态,听起来好像不难,实际上难度极高。


    到底如何进行反思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文章《如何做到真正的反思》中也给出了反思的方法,虽然逻辑清晰,但结构有点模糊,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了反思的三个步骤,分别是:第一步,从事件和情景中抽离出来;第二步,创造反思的机会;第三步,持续行动,无限循环。吴老师的解析很精彩,但我觉得很多地方依然没有说透,于是斗胆沿着吴老师的逻辑进行下沉思考,希望能更有效的指导实践。

    第一步:从事件和情景中抽离出来

    当你身处一个场景或者事件当中时,你是无论如何没有办法进行反思的,因为你没有反思的支点,就像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一样。——吴伯凡

    上面这段话简单清晰的表述了“从事件和情景中抽离出来”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到,吴老师并没在文章里详细说明。我认为用三种能力可以真正做到“抽离”,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反思境界。

    对于第一重境界,有效的方法是“破除自责”。当我们犯错或因意外而出现恶劣情况时,总是被自责占据心灵,后果越严重,自责就越强烈。破除自责,就是不要在心理上对自己进行攻击。可以想象(或暗示)将错误“封装在一个盒子里扔给前一刻的我”,然后用“这一刻”的“完美的我”对“前一刻犯错的我”进行审视,这种审视就为反思创造了支点。它的原理是,绕开对自恋的碰触,将“坏自我”看成客体,将“好自我”看成自体,以此恢复自我1(意识层面的自我)的理性能力。

    对于第二重境界,有效的方法是“同理心”。同理心的概念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再累述。出现负面情绪,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他”让我不满,一种是“我”让我不满,“我”是指自体,“他”指代除“我”以外的一切客体。“我”让我不满,实际与第一重境界的情况相同,用“破除自责”可以解决;“他”让我不满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则需要运用同理心,转换成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以此为契机创造反思的支点。

    对于第三重境界,有效的方法是觉知。无论是瓶颈期的自欺性,还是舒适区的迷惑性,都是符合人性的。人会倾向于维持自恋的完整,所以无意识的采用自欺保持自我的稳定,避免瓶颈期可能产生的自我怀疑;人也有“损失厌恶”,所以更愿意在舒适的状态下维持现状。可一旦我们知道了瓶颈期和舒适区的险恶,并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即觉知),就获得了反思的支点。

    需要说明的是,看似好像第三重境界的“抽离”比前两重境界更容易,可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份觉知,很多人一辈子都被卡在瓶颈期和舒适区里,全无所觉,根本不可能获得反思的支点,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反思了。

    其实,“破除自责”、“同理心”和“觉知”这三个能力,本身都带有“抽离”的属性。“破除自责”用自我一分为二的方式;“同理心”用转换视角的方式;“觉知”用上帝视角的方式完成“从事件和情景中抽离出来”的目的。

    第二步:创造反思的机会

    有了反思的支点,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有了反思的意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始反思?答案很简单——先别想太多,尽快给反思创造一个机会。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作一些能让反思动作马上开始的事。最方便、简单、有效的启动反思动作的事就是写作。

    将遇到的问题、情绪的变化、当下的状况都写出来,写的同时,也是对境况的追溯,对逻辑的梳理,继而引发评估,这个评估实际上就是“反思”。没有比写作更适合启动反思动作的方式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发生,不用“闭门”,也不必“痛定”。

    写作不仅能启动反思动作,还对反思的效果有多方面的帮助。比如,写作对逻辑性有较高的天然要求,这意味着反思时会格外注重逻辑,能有效避免逻辑漏洞;比如,写作等于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本身就是反思的最佳状态,能加强反思的深度;再比如,写作时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能触发多维度的反思等等。

    第三步:持续行动,无限循环

    现在,反思动作已经开始,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反思长期高效的进行下去?吴伯凡老师在文章里介绍了“OODA循环”法。“OODA循环”是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完成一个循环之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在《伯凡·日知录》中,吴老师讲了一个“OODA循环”的例子:美国空军的一名飞行教练让自己的学生提前40秒占据空中的优势位置,然后自己和学生开始做模拟空战。但教练很快就制服了学员。学生问教练,“在时间落后的情况下,你为什么总能找到更好的位置呢?”飞行教练的回答是,他长期使用一套自己发明的训练方法,就是“OODA循环”。

    如果你能迅速完成从观察到行动这四个环节,完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然后马上进入下一轮的“观察”,这时你已经比那些还停留在上一轮“观察”状态下的人看到了多得多的东西。

    这就是保持长期且高效的反思方法,我通过对“OODA循环”的尝试,总结出几点心得:第一,快速,对于一件事的反思要先快速完成第一个“OODA循环”;第二,放缓,从第二轮开始,“观察”环节逐渐延长时间,增加反思深度;第三,保持,每一轮的调整、决策和行动环节都始终保持快速完成,避免拖延产生的停顿和懈怠。


    吴伯凡老师说:“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数。”如果能按照这套方法去实践反思,那么达到第四重境界的习惯性反思就不再是遥不可及了。

    最后,有必要解释一下文章的标题:《反思反思再反思》,这可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片儿汤话,相信学习过李笑来老师课程的同学能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如同笑来老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思是:“先学会学习方法,然后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的意思是:“先反思一下反思的方法,然后再反思”。

    希望,我们都能借助“反思”的力量持续前行,让反思成为前进动力的催化剂,在不久的未来行使上成长的高速路。

    2018.05.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04898ea133b:文章主旨:
        理清了反省和反思的概念区别;说明了自封的反思四境界以及如何做到反思
        文章金句:
        “反思”实际上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这也是将反思内化成习惯的最大障碍——长时间的 反人性
        “破除自责”、“同理心”和“觉知”这三个能力,本身都带有“抽离”的属性

        文章优点:
        立意高远(不满足于权威的解释,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得到更清晰地、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 概括性极强(“破除自责”、“同理心”和“觉知”的抽离本质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基于这两个特点,本文能衍生出许多的反思方法,已经接近于“道”的层次

        我的建议: 可以举一些反思的实例。给大家展示一下日常生活中到底是如何反思的,这样能更好地说明“反思”

        个人感想:不愧是经历了长时间思考的文章,发人深省。反思这件事真的是反人性也太难了,我曾经坚持过一段时间的每天反思,但是不到10天就放弃了,后来也就陆陆续续想起来就反思一下。还远远做不到每天反思。今天你的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很惭愧,不由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反思”的认识(哈哈,这算不算负面情绪引发的反思?)也许我也该写一篇反思的文章,理清一下自己头脑中“反思”的概念,然后看看能不能比之前的反思频率提高那么一点点。
        雾风的幻想:期待你对“反思”概念的重新定义!我这篇其实是“术”的层次,如果你能重新定义“反思”才是真正的“道”。到时估计又会激发我对反思的再思考,哈哈,有人一起思考同一个命题的感觉真好!
      • 追本溯源:文章逻辑性很强,从反思的四重镜界到如何进行反思,一步步下来,思路清晰,让人很容易记住。对反思讲得很透彻!
        雾风的幻想:谢谢战友点评~: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蜜糖771:你的这个思考能力太强了,看的过程中我都感觉加入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进来了,一个概念能说的这么清楚,反思这个事做的很棒:+1: 我也要开始反思反思再反思
        雾风的幻想:感谢评论~:blush:

      本文标题:认知 | 反思反思再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vx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