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的翻译问题总是会造成我对翻译作品理解上的障碍,于是,我想试着自己翻译一篇英文原文,切身的体会一下翻译时存在哪些问题。
我找的文章是《西南联大英文课》 里收录的一篇名为《BARREN SPRING》的文章(译为《贫瘠的春天》),作者是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由于自己并非是英语专业出身,我只选择了对第一段进行试译。
原文如下:
浅谈外文翻译:忠于原文还是遵从语言习惯?书中译文如下:
自简书App 浅谈外文翻译:忠于原文还是遵从语言习惯?我的翻译如下:
《消失的春天》
二月末的一个傍晚,天气还算暖和,农民刘老汉坐在他那仅有一间屋子的家门口,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屋子四周的柳树该发芽了,还有父亲年轻时种的三棵桃树和六颗杏树,这会儿都长出粉色的花苞了吧,最重要的是他那片冬天可以种麦子、夏天可以种水稻的庄稼地,一直是他的骄傲。可现在什么都没了,为了不在寒冬里受冻挨饿,他将柳树一颗颗砍下来卖掉,连那些粗壮的、本该硕果累累桃树和杏树也不能幸免;更糟糕的是,不但冬天的麦子没长出来,夏天的水稻也被洪水冲了个干净,要知道他地里种的大都是水稻哇!而现在却只剩下一片干到开裂的空地。
面对消失一切,他又如何能感受到树木中流淌的血液和泥土中即将迸发的新生命呢?他不知道,只能茫然地用削瘦的身体面对着那本该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这么做的本意不是想在诸多名校教师联合翻译的版本面前班门弄斧,而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到底是该按照英文的语言习惯直译还是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意译,哪种对我们的理解更有帮助?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知道作者用了哪些词句还是为了理解作者文中的蕴意呢?是不是有既不破坏原文的美感又可以读起来像中文的翻译方法呢?
像我这样翻译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搞清楚了为什么原译文说“他怎会知道呢?他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这本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情。”是什么意思,我本理解为这是一个农民伯伯因为长期种地而得出万物生长的经验,所以说“极容易”。可是自己翻译后,我知道这应该是说刘老头面对失去的一切所做出的无奈、茫然、像丢了魂儿似的反应。他的情绪应该是很复杂的,所以我翻译的时候把这句放在了一切都消失之后。
我还是坚持认为看着舒服比翻译的舒服更重要,如果为了翻译而翻译,那么文章就难免有形没有魂!
以上。
浅谈外文翻译:忠于原文还是遵从语言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