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没有高深的理念,不需要更多的阐释,人人都能理解并感受到却大多不能这样激励自己前行。其实,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轻描淡写”。
当看到我的师姐李晓霞院长朋友圈这个主题时,倍受感触。于我而言,这是2023最感动的一个主题,2023文质教育研究院最美的一次开拔,相信三年的严峻“态势”之后新年新气象。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仿佛我又回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场域、回到了文质教育研究院赋予我的众多线上(含一次线下写作班)引领画面。
更值得回念的是今天又有幸成为师姐——文质教育研究院李晓霞院长的讲座主人翁之一,这是激励、更是鞭策。我决心将生命化教育“进行到底”。
我能清晰地从ppt上看到,师姐分享我的故事时给我的定位是“一位乡村正高级教师的飞翔之路”。
其实我并不太认可师哥师姐和“家人们”对我这样的赞誉,有人说我太“自嘲”、有人说我喜欢低调,当然更多的人劝我不必那么辛苦。
我喜欢辛苦,因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再多的辛苦也会感到心满意足。人生本就充满了挑战,我们除了选择辛苦并坚定去付出,我们还能怎样呢?
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坦然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并尝试着积极、主动去承担的时候,我们便收获了很多的可能。
回身一看,原来之前的担忧只不过想而已,然而想和做天差地别。想得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保持情怀,坚守使命,少想多做,我们就会突然发现其实我们所需要面对的大多都是我们职责范围的,其实我们只要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
然而,我们人类面对任务或者挑战和失败时大多的第一反应是“找什么样的客观原因来掩盖”。于是,总有很多的现实条件作为限制的因素,作为失败的借口。
比如,改变理念、提升意识的培训,总是持着我们做不到的心态去倾听,结果呢?真的就做不到。甚至于自己的学生不好管和学习成绩都推给家长和前一年级的老师。
他们有没有责任,我想是有的,但是追究他们的责任就能改变现在结果吗?我们所想的是我们能改变的吗?
问题是我们能改变的,我们有没有开始去做,而且坚持不懈地去做。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很重要。
首先,我们能改变的地方是切合我们实际的,实际就是真实,求真就是最美的启程。
其次,试问我们连能改变的地方都做不好谈何去改变我们所不能做好的呢?
最后,也算是一种积少成多的原理吧。就像我不太认可众多的“好心人”所赋予我的赞誉,比如师姐常常说的我的飞翔之路。其实,这是对我的鞭策,这又让我坚定: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更要鼓起勇气去走向一个个能改变的挑战,行成更多的光芒去四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