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读2015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拓展生命的长宽

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读2015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拓展生命的长宽

作者: 蒋铭国江西乐平 | 来源:发表于2022-03-30 21:44 被阅读0次

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读2015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一、本篇主报告谈新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原则、内容、方法等。其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点?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主报告谈到的对新生命教育的内涵,尤其是对生命三重属性的认识,深深触动了我。我是在2020年1月加入新网师学习的,在疫情期间听了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网络讲座,其中谈到了生命的三重属性,当时非常认同与感触至深。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我自己就对生命有所思索。当时我是用长度、宽度与深度来定义生命的,当然也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定义与厘清。当我听到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并有如此系统的阐述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对于我来说,更加坚定了原有的思考:生命要有意义就必须以优秀为伍,以荣誉为伴,以努力为常态。并且在优秀与荣誉中不断汲取滋养,丰盈生命,从而更加让人生幸福而完整。也正因为如此,从2020年以来,我的成长突飞猛进。2020年成为省级专家,2021年成为景德镇市信息化教学应用学科带头人,2022年成为景德镇市为数不多的拔尖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我将永远努力下去,乐此不疲,在教育生活中丰盈生命,幸福人生。

二、读本篇主报告,联系生命教育实践,你最困惑或最感困难的是哪一点?你怎么认识或曾经怎么克服?

对于新生命教育,我是非常认同的。从我个人层面上说,巴不得马上开展新生命教育的各项课程。但作为一个普通老师,的确有些举步为艰。因为身边多数人仍然是原有思想,尤其是领导没有这种意识,再加上生命教育的成效是很难被监测到的,因此,对新生命教育更多的还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实践层面要推开有些困难,也没有适宜的氛围。这或许是最大的困难吧。尽管如此,但在思想上有了很大了改变,因此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还是有所变化的。首先是,作为个人,不再拖堂,把原本就不够的本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原来总会以避免孩子课间打闹,以及可以争取一些时间给孩子讲题随意拖课。现在别班仍然拖课,但我不再拖课,心理也能心安理得,这是需要内心意识强大支撑的。其次,是所谓副科时间的使用。原来总喜欢利用副课时间上数学课,如今,我班上无论什么课都是专课专用,至少我不会占用任何一节副课上数学课。再次,我不再用有色眼镜看待任何一个学生。在我内心深处,相信孩子永远充满变数,只有仍然相信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好起来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与人是有区别的,孩子的发展是有不同的,在各项能力发张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这是正常的。或许某一天,孩子就能让我们刮目相看。

三、生命教育适宜体验、实践的教学方式。从健康与安全、养成与交往、价值与信仰三专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教育点,完成一篇班会课教案。

班会理论课:从端午看中国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

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天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古老星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7个星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代表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天(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

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端午节里的人物纪念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历史文学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与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梧太守陈临,于是在汉魏后便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吴(今江浙一带)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

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三、端午节民间习俗

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早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天地纯阳之气旺盛的午月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舟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南方越族在吉日举行龙图腾祭祀之时,北方中原地区却是把端午当作“恶月恶日”而避之。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习俗注入了夏季时令驱邪与祛病防疫的风尚。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节,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驱邪防疫"活动。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因此古人认为重午是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吉祥日子。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驱邪防疫"内涵,如挂艾草、沐兰汤、薰苍术等习俗。

习俗活动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其实,传统民俗大节得以形成与延续发展,因其蕴含了丰厚深邃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重视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并非是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端午节自古传承至今,“端午安康”在文献上却无相关记载,说明“端午安康”这祝语不为古人所喜用。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吃粽子、赛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传承至今,端午节各种习俗活动仍十分盛行。每年端午节前后,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习俗活动又有创新元素,可谓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习俗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端午节也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在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节日,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班会实践课:悠端午节巧手来体验

为了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习俗,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利用一节活动举办现场活动——《悠悠端午节 巧手来体验》。家长自带包粽子的粽叶、粽绳、糯米、红豆等需要的材料与食材来校开展活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读2015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拓展生命的长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mw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