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话我们常读常新就是最好的状态,我们常说好的书经典的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我常在想这个现象是为什么,按照我现在的理解就是,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就会要面对处理不同的生活问题与困境,就会用不同的方式角度切入问题。因而就会用不同的角度打开同一个问题现象,看到一个事物很多不同的侧面,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自己的注意力在哪,能记住的就在哪,智慧就在哪,能用的就在哪,当自己对一件事很感兴趣有兴趣就会凝聚自己的注意力。
我常常就是看我以前的笔记总能关注到以前关注不到的点,每次打开书打开一段话的初心不同就能看到很多注意不到的东西,完善生命体验,学到很多新的东西。而且我有一个习惯,每一个我产生的有意思的观点基本都要发酵三次。就拿这篇文章来说,最初就只是一百字的一个思想,闲暇散步很多无意识地生活里,都会产生关于这个问题的其他看法,在没完成这篇文章之前,我始终都在创造都在集合很久远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很多的问题发酵,最初都来源于我的不懂对这个新的现象产生出疑问,甚至很多时候这种深入思考都是在一两个星期后,这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当然,这和我总是习惯思考有很大的关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瓶里倒不出水。这就是一个真相,同理任何一本伟大思想,经典故事的创作不来自于一日或者一年的生活体验和创作思考,所以也不要妄想读一次就能够领悟完全。
这就好像一个大学课堂mass 物理的学生想到的就是质量,而我们文学生想到的首要就是大众。
如果我是一个老师,拿到书就会以大纲,讲课方式,这个问题哪里是重难点哪里可以粗略讲,就会站在这个层面思考问题,当然和学生看到的同一个课本呈现出来的面貌完全不同。一直都听说费曼学习法是一个很优秀的学习方法,我在践行的道路上经历了大概有一年,不知道尝试过多上奇葩的方法,到现在算是初窥门路。费曼学习法远不止输出倒逼输入,或者讲给别人听这么简单,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难点就是讲师的思维。想要掌握一个知识,理解一个知识,会骑自行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旦用就会积累潜意识。但要用的前提就是要有理解这个知识,站在创造这个知识的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否则很难真正理解和使用他人的知识。最近我看很多近似的政治评价题就是这样的感受,很多相似的在我看来没用的话反复的使用,变着修饰语的使用,站不到说话人的角度理解真的很困难记住。常常我们听不懂别人说话或者一知半解就是难以体会他人打开生活的角度,越是长大让你的差异性就会越大,千差万别的生命体验遍地都是。
包括文学也是这样,我们的文学理论从作者到读者世界再到文本,是一个现象不同角度的认识过程。还有同一个作品《阿Q正传》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分析,得出不同的读者答案丰富对文本的理解。生活中如果你讨厌一个人,那么当提起这个人时,你立刻想起的就是生活中你所存储的讨厌他的记忆,但当考试卷之中提问的是这个人有哪些优点,你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回忆这个人本身的优点。角度的选择也会反映很多问题,个人的喜好偏差,往往客观的分析就会追寻多种角度,甚至是对立角度,能够看到事物最全面的样子。现代的学科普遍有跨学科融合的现象,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得到新的知识火花,而不只是在单一的视角内思考。
而对于现在考研的我看政治,常有的一种题就是分析一个现象的本质特征,根本,首要,重要,有好多近似的提法。这就代表了一种政治思维判断一个措施现象影响作用表现得不同程度就会用不同的提法,而且在政治里这样的判断很重要。还有我的文学答题,分析一个作品常常考虑的就是一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艺术特色就是语言,结构,修辞,悲剧喜剧,主要特质是如何体现的,当然对于不同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些只能算是入门的基础文学分析。在吐槽大会里大司马的吐槽就很有个人特质,用的词喷子,掉线,炸鱼,战队,王建国这波你怎么看?都是有游戏主播平时看问题的角度才能吐槽出来的语言。
这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丰富的生命体验就是增进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要拒绝新事物,新人,新的社会现象,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贝微微评价游戏本身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人们打开它的方式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听人说要想写出一篇好的小说丰富的人生体验不可避免,任何一个作品就像《爱情公寓》这样的影视,总能创作出很多不同类型的生命活力的人物,栩栩如生血肉饱满,和作者观察生活理解不同的人生方式密不可分。
我还是想说一下,思维是可以向下兼容的,文学里有一个理论术语是伊瑟尔的视域融合,讲的就是我们在接触到新的事物新的角度就会发生认知的增进,所知道理解的能力就会扩大几分,向下兼容看到的相对简单问题就会轻而易举解决。这就是我们的哲学,世界上伟大思想家崇尚的学科,凝聚复杂而又抽象思想,没有具体的实例却可以分析无数个事例,一花一世界。但也并不是说哲学就是一切,哲学之所以深奥抽象就是因为缺乏实际的实力,但也并不是真正缺乏而是能够是指导的世间的现象有很多,选择哪一个都会造成其缺失部分带来的内容偏差,很多东西能你在很多地方看到,但并不能说就是存在于某一件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