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了S的二月份分享,讲到了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觉得很受用,这里写下自己的一丝对学习系统的理解。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过这种感觉:在行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还是如同之前一般一潭死水,不会的还是不会,连一个基本的东西可能都做不出来,更有甚者在别人问起关于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地基没有打好,好像花了时间不讨好白学了。这就涉及到了学习中容易忽略的部分——该怎样学习的问题了。而大部分人是没能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套用一句话“大部分的努力是谈不上拼天赋的”,“大部分人的行动量是谈不上考虑学习系统的”。行动量少的时候,没有改变不是因为学习系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的行动量的问题。所以那种一直在追求最好的方法而迟迟没有行动的,我觉得很可笑。
总有那么些人能够在快速地“精通”一个领域,更准确的说是达到这个领域所需要的基本要求,他们学习知识吸收地相当快,而且似乎在不同的领域间都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他们被外人称为所谓的聪明人。
老师曾定义什么是聪明人,即指那些拥有足够多的概念并且对这些概念有着清晰正确的理解且建立足够的关联的人,其中感悟最深的便是要积累自己的概念。
快速对一个领域进行了解的方法论也是从其基本的概念开始的,比如创业时要关注活跃度,留存率等,在计算机领域需要懂算法,懂结构等,在了解新闻报道的时候需要知道文章有可能只是报道部分正确的事实,在买彩票时需要懂得概率,知道幸存者偏差等。从基本的概念入手,即使你最初理解不了,那只好先把它们“死记硬背”下来,在脑子中自己发酵,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了对基本概念的印象后就会知道整个框架是什么,有的放矢地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有重点地了解基本概念的具体内容,而不是一头雾水地死读书。那些大块头的书籍不就是有一个个概念构成,然后对概念进行详细解释而已么。
在拥有足够多的概念后,如何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呢?我能想到的方法是类比,应用自己脑中之前所拥有的相对熟悉的概念与新吸收的概念进行类比,着眼于两者之间相同的地方能够让我们更快更好的理解新概念,而不是死抠不同之处。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利用旧概念更好的理解新概念,但值得注意在理解之后则要警惕两者之间的不同,概念要清晰也就是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寻找合伙人和寻找另一半的例子。
在同一个领域中,分成许多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都是有相关性的,我们深入了解领域的方法论就是建立起模块间的联系,利用归纳总结,迁移推理连接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发现某个地方卡住了,实在没办法进行下去了,这时候与其苦苦浪费时间撑下去,更合算的方法是先跳过去,可能学习到了后面再回头看就豁然开朗了。究其原因,在于你在最开始没能对整个框架有个基本了解,前后联系还不紧密,你只专注于一个点而没有专注于全局,容易钻牛角尖了。而当你有了足够多的概念和知识储量的时候,你更容易跳出当前的思维困境,跳升到一个新的视野去看问题,实现高维对低维的秒杀,问题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构造属于自己思维的一张网,将各种搭建模块的概念逐一地放进去,形成各自的模块后再努力将模块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种触类旁通的本领。通过一个领域的成功学习,大脑对这种学习的模式已经有了记忆,在跨领域学习的时候能够类比之前的经验,甚至由于学习的逻辑是可以迁移的,最终仿佛只是在不断地利用这种模式搭建一张又一张的网,就有“越学越聪明”一说。概念多了,之间的联系多了,学习过程一次又一次地强化这种联系,在遇到问题时,自然就能够很快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得到解决的方法论,人也就越活越灵光,灵机一动多数要建立在大量的认知内容上面。
最后强调的是在这个构建学习网络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和认知错误的话使很容易把我们的思维带到阴沟里的,那怎么办,无他,时刻复盘总结,让我们对概念的认识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况且这种复盘还时刻强化你对概念的理解,也是一个强大的学习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我对学习系统这个概念的复盘,越写越有感觉,写文章就是理清你脑中的浆糊,让它成为一张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