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大学之前,我一部小说都没完整地读过。
曾经,我很真诚地与高中语文老师讲:“我真的不喜欢读小说,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看了前面就提不起兴致看后面,好不苦恼!”老师说:“不喜欢看就不看,不要勉强自己看,读读散文,读读诗歌,也挺好的。小说就留着以后空闲了慢慢看。”
其实我不大肯定老师有没有说过这最后一句,或者是我现在凭空回想起来硬给加上的。但我情愿相信老师真的这样说过。因为,我这样做了。
但没开窍得那样快,至少大学的闲时光被我虚度殆尽,我仅仅看了一本小说。那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我居然有耐心把它看完,专业课老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功不可没。当然,平时寡淡的人际关系也出了一份力,要知道那时大家都埋头聊手机扣扣,而我竟然在用手机看小说!
一直到最近两年,孩子大了,我闲了。我才开始很热烈地、很专注地、很欢喜地读小说。
古今中外,浩瀚书海。也不知是受什么力量的牵引,或者就是那篇唯一读过的小说的余热吧,我竟然坚定地把目标稳稳地锁定在了外国名著上。
我买的第一本小说书是《安娜卡列尼娜》,我敢说我买这本书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作者托尔斯泰的名气或是十大名著的灿烂头衔,而是受了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影响,——安杰对这本书的珍视,江亚宁在看完时说的那句——“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都让我好奇不已,不看不快。
名著就是名著,即便是一个俗套的情节,作者的妙笔生花让整个故事处处都附上一层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没看时不会懂得,看过了才回过头来惊叹它不愧是名著。大段大段地景色描写,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客观描写,都把读者深深地吸引进去,带入进去……赞扬或批判,由世人纷说。
紧接着看了《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简爱》《茶花女》《飘》……
其中最喜欢的是《呼啸山庄》,我差不多反复看了三遍,并且这个数字还会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往上叠加。希斯克利夫的爱与恨紧紧地抓住了我,我也爱极了作者的笔触,不得不顺便承认,近一两年写文的表达方式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影响。以后也定是改不掉的了。
后来也看比较流行的《追风筝的人》《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人的朝圣》……这类小说情节抓人,描写欠缺些,不过感人至深。
而在我用差不多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看完余华的《活着》之后,(之所以能那么快(我觉得是很快的了)是因为之前就看过改编的电视剧。)我再也没法淡定。看小说是要快还是慢?是图看得多还是图看得透?
我心里其实是有答案的。只不过又问了一遍想要寻求答案的自己。
最近在看由傅雷翻译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 克里斯多夫》。这是要花上一段日子的,并且过不了几年还会花上一段日子。再过几年仍是如此。
它和《呼啸山庄》,和好多优秀作品一样,都值得,而且必须反复品读的。我相信每多看一遍便会有多一遍的理解。认知是会延伸的,是无穷尽的。
还有很多优秀的小说等着我去看,事实上它们在我心里早已不是小说了,更像故时友。明明没打过照面。
我也不急,空了,就捡本书来看别人的故事,不空的时候,就在生活里创造自己的故事。
迄今为止,我看过我认为最差劲的小说是《摆渡人》,看完完全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还有一本是我现在写出来都觉得是浪费笔墨的,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拜托,赶紧从我的全世界路过……
好了,看小说的时间也不长,差不多看过的就是这么些了。可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炫耀什么,我又怎么会不知道,想靠这两本书炫耀,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说好看。比我高中想象的好看千万倍。但也要分哪一种。
网友评论
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我倒是想学文学方面的专业,可学校太差了,根本没有开设这方面的专业。
然后遇见了同班同学杜江山。谈了三年恋爱。一毕业就结婚了。这可能就是整个大学与我现在的生活最直接的关系吧。
至于工作,阴差阳错,缘分,缘分,就跟遇到江山一样,说都说不清楚的缘分……
梅姐姐,你看,我这专业学得还行吗?把我营销得咋样?哈哈
茨威格除了陌生女人,好像还有一本大概叫一个女人的24小时,我一直想看的。听到咚咚姐推荐,我肯定会去尽快看的啦……
一切都是因为闲……都是因为闲……最近娃儿放假,我就啥都干不了了……画没画,书没看,字没写……
我看小说没个长性。。。。
之所以有耐心,全靠当了一个特别闲的老板娘~
小牧谦长大了看到那么多阿姨喜欢他,他应该能开心到飞起吧!哈哈,我现在就要告诉他,说大家都很喜欢他
小牧谦可调皮了。想着文章需要一张图片镇楼,就他啦,希望他能收货一批阿姨姐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