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80后父母不工作,带2岁孩子游高校: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急功近利?

80后父母不工作,带2岁孩子游高校: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急功近利?

作者: 十月妈妈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10:14 被阅读5次

    这两天无意间看到一则新闻:

    杭州一对85后夫妻暂时放下工作,带着两岁半的女儿,历时81天游遍全国107所985、211高校。他们希望女儿去跟优秀的人接触。

    新闻下面,网友的评论不太好听。

    其实视频的内容并没有网友说的那么极端,这对父母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多见些世面。

    以及给自己警示,作为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正在一天天减少。

    我觉得挺好的,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也无可否认的,“让她接触更多优秀的人”这个想法虽好,却有些着急了。

    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让她接触更多能让她开心的同龄玩伴,而不是更优秀的成年人。

    我有个朋友,在她孩子三岁的时候,跟我说她已经帮孩子过滤了一帮小朋友,只让他接触优秀的孩子。

    当时我听了朋友的话,有点懵,每个小孩的未来都有无尽的潜能,她哪来的金星火眼可以看出哪些孩子长大比较优秀,哪些又比较差呢?

    况且孩子想要跟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他自己不是比我们做父母的更有决定权吗?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有时挺矛盾的,最初,我们都是因为满满的爱才让孩子来到这世上的。

    然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的爱,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厚重的期望,将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会这样?

    大人的焦虑

    女儿三四岁时,有过来人告诉我,再小的孩子也要有一技之长。

    然后我匆忙给孩子报了画画。

    孩子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我知道她兴致乏乏。

    但是“再小的孩子也要有一技之长”,让我焦虑了。

    女儿刚上小学,当家长群里的不停地弹出“我帮我的孩子报了数学补习班”,“我帮我的孩子报了语文补习班”, “今天帮孩子找了间英语培训机构”……

    我又再焦虑了:我要不要也帮女儿报个补习班?

    不断进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的生存环境。

    让大人们容易焦虑:让孩子就那样玩可以吗?不报兴趣班,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不敢停歇的大人,也不让孩子慢下脚步。

    父母的焦虑就像一条笨重的鞭子,轻轻挥一挥手,孩子身上出现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无法坦然接受孩子的失败

    曾看过一个新闻,一爸爸年轻时学习成绩就非常优秀。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他一样,成为学霸。

    于是,他给女儿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每天要写四篇有质量的作文。

    然而这个作业量,让年仅10岁的女孩倍感吃力。

    为了完成爸爸报置的作业,女孩经常写到凌晨1、2点钟。

    如果完成不了,这位爸爸就会陪在边上,不允许她睡觉,有时甚至会打骂。

    女孩的妈妈为这事不止一次跟老公吵架了。但还是无法让他改变。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报警。

    警察去到他们家的时候,他们的女儿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即使听到民警叫她,她也不愿靠近。

    这位爸爸的要求明显超出了女儿的能力范围。但他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结果一味地要求女儿努力。

    对孩子有着完美期盼的父母,往往容易忽视现实,只接受孩子成功,不能容忍孩子失败。

    “我为孩子好”成了“我害孩子”的糖衣

    06年高考结束后,一个高中生跳河自杀。留下2800多字的遗言,字里行间满是对那“考好没夸奖,考差不停骂”的父母的声讨。

    相信那父母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的。

    但有时,并不是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他现在的年龄根本不懂哪些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他以后就知道我是为他好”,父母凭着自己的想法,一味单方面判定。

    然后穿上“我为孩子好”的糖衣,不断触及孩子的极限让孩子向前,这样只会有更负面的影响出来。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近年来,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新闻不少。

    每每看到这些新闻,心里都有种警戒:我不会做那种因为想孩子出类拔萃就将孩子逼上绝境的父母。

    然而,我真的不是这样的父母吗?我会不会正走在变成这样的父母的路上?

    对着孩子,父母总带着各种期盼。我也曾设想过孩子长大后的各种可能性,唯独孩子终将会是个平凡的人这条可能性总会轻易让我们略过。

    我们不太愿意接受,孩子长大后可能没那么出类拔萃。

    但如果我们真爱孩子,接受孩子尽力而为并且教育孩子尽力而为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那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学说她自小就想学钢琴,长大想往音乐这方面发展。后来因为现实的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钢琴梦。

    现在女儿四岁,她坚持给女儿报钢琴兴趣班。

    但她女儿对钢琴毫无兴趣。刚开始勉强接受,慢慢开始抵触,找各种理由逃避去上课。

    同学不愿放手,她觉得自己放了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孩子,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

    后来,孩子越来越抗拒,哭闹着,坚决不肯再去上课。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得更平稳,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灌输给孩子,以致自己曾经放弃的梦想,也希望孩子去实现。

    我们以为自己梦寐以求的未来也会是孩子想要去的地方。

    但,我们常常忘了,每个人都是一人独立的个体,我们想要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我们的设想、规划也未必适合孩子。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哪怕那个人是我们赋予生命的孩子。

    他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去创造。

    孩子输得起才能赢得了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高考状元,杨仁荣曾是全家的骄傲。2003年,他以570多分的成绩勇夺当年宜黄县高考理科第一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然而杨仁荣上大学后,认为国家的飞行设计专业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二十多年,学得没有意思,也没有前途。

    最后只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肄业证。

    大学没毕业又找不到工作,自尊心强的杨仁荣满着父母不断向银行贷款维持生活。

    当父母帮他还清欠款后,他就消失了,并且一失踪就是9年。

    直到他母亲查出患有癌症,通过媒体的力量告诉他母亲想再看他一眼。他才愿意与父母相见。

    我们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赢。然后不停地灌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给孩子。

    在父母过重的期盼下,孩子失去了坦然面对输的勇气。

     

    但,一个输不起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白岩松说过一句话:不要教孩子如何赢,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的输。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第八期,妈妈们集体亮相。

    有一轮比赛,陈小春一家输了,Jasper说我不想要输,我想每一天都赢…

    应采儿抱着儿子安慰:“没关系,人生就不会总赢,你知道吗?你的人生不是每一次都会赢,有时候会输,有时候会赢,开心就好。”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投射效应,即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那就认定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性。

    父母对子女最容易产生投射效应。

    我们常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我是这样想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想”,“我为孩子做的,也会是孩子想要的。”

    那孩子真会如我们想的那样吗?其实不是的。

    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妈妈带孩子去参加舞会,但舞会开始没多久,孩子觉得无聊,吵着要回家。

    妈妈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她认为舞会这么热闹好玩的地方,怎么会无聊。

    但当她蹲下来跟孩子沟通时,她终于明白孩子无聊的原因了。

    原来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的不一样。以孩子的高度,她只能看到穿各种各样鞋子的脚。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而缺少耐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但大人在自己位置看到的世界,小孩是看不到的,也感受不到。

    如果我们懂得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为孩子好”。

     

    那亲子关系一定会更和谐的。

    接受孩子量力而行

    作为父母,有时候真不愿意承认,被我们幻想着有无尽可能的孩子只是一个平凡的孩子。

    他可能数学竞赛落选,语文朗诵没资格参加,英语口语不达标。

    那怕他拼尽全力,最终也考不上985,211。

    但这样的他就不是我们的心头肉了吗?曾经的我们明明觉得只要他能健康成长就好。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人生本来就有很多条起跑线。

     

    我们可以等等孩子的。

    我相信如果我们父母愿意接纳孩子,给孩子信心,孩子总有天会走上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END--

    作者:安静的飘零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0后父母不工作,带2岁孩子游高校: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急功近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el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