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的烦恼和愤怒,大多来源于“不会说话”这件事情上。包括对自己不会说话(说错话)的懊恼和自责,也包括对别人不会说话(说错话)的排斥和憎恨。
有的人评头论足、口无遮拦,我们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粗鲁无礼;有的人拘泥墨迹,支支吾吾,我们又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呆板僵硬。
除此之外,喋喋不休、颐指气使、自私自利、肆意诋毁、冷漠无情……这样的说话方式也会让我们不愉快和不舒服,甚至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争斗。
与之截然相反,亲和友善、相互尊重,有理有据,这些良好的说话方式不仅会让自己感到轻松愉悦,同时也会赢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养成一套良好的说话方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妻子、孩子、同事、领导),都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前些日子,我有幸拜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名气不可谓不大,更是很多职场人士必读的经典书目。
“理论知识+实际案例+练习题”三位一体的内容编排,使得《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也使得读者更容易将“非暴力沟通”这套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
——
——01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同一件事情,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效果和阅读效果。比如以下这几个例子:
A说法:我儿子经常不刷牙。
B说法:本周我儿子有两次没有刷牙就上床睡觉了。
……
A说法:我觉得你不爱我了。
B说法:我很伤心难过,因为我感觉你不那么爱我了。
……
A说法:你将公司机密材料放在了办公室,太令我失望了。
B说法:你将公司机密材料放在了办公室,太令我失望了,因为我希望重要文件能够获得妥善保管。
……
A说法:你得奖了,我很高兴。
B说法:你得奖了,我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得到公司的赏识。
……
(备注:A为普通的说法,B为“非暴力沟通”的说法)
……
细细品读以上两种说话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感情差异和方式差异。A种说法有些干瘪独断,不是那么容易让听者接受。相比较而言,通过“非暴力沟通”改造下的B种说法,就委婉柔和了许多,同时也更容易让听者接受。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作用和魅力。
因为童年时期的“暴力”阴影,使得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对“探求和平解决冲突方法”这一课题充满兴趣,这也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由来。
很多时候,我们提到“暴力”二字,就会想到拳头、刀具、枪械、战争……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肢体暴力”以外,我们的身边还充斥着许多“语言暴力”,比如说讽刺、否定、批判、嘲弄……这些语言暴力就像是一个个无形的刀枪,对我们内心造成或大或小的冲击和伤害。
用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话说: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明确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观点和《人性的弱点》当中的“自重感”有些类似。戴尔·卡耐基教育我们在谈话当中,尽量满足听者的自重感(让听者觉得我们很重视他们),马歇尔·卢森堡则是让我们聆听自己和对方的感受、需求以及请求。
——
——
——02“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
通过对“非暴力沟通”定义的阐述,我们明确了它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这也是《非暴力沟通》整本书的精华所在。
①——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而不是臆测下的片面评论。
举个例子:
A领导说:“我觉得你工作很不认真。”
B领导说:“我连续三天发现你上班期间玩手机游戏,我开始质疑你的工作态度了。”
A种说法就是太过结论性的说辞,很容易引起听者的反感和抵触。为什么我会觉得你工作很不认真,这无疑是缺乏理由的臆测和评论。
相比较而言,B种说法就是非暴力沟通下的“观测语言”,使用这种说话方式往往更容易让听者信服和认同。因为(观察)……,所以(结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明确的传达给听者。
②——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在我们的脑海中,有许多关于“心情”和“感受”的词语,比如高兴、难过、害怕、悲哀、激动、遗憾……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鼓励我们将这些描写“心情”和“感受”的词语,引用到日常的交流当中。
举个例子:
A说法:“你不能理解我!”
B说法:“我很伤心,因为我觉得你不能理解我!”
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如果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无疑会更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和认同,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试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文字聊天的时候,发一些表示心情的“表情包”,会让人们感觉更加亲切。这和“非暴力沟通”的“感受”是相同的道理。
③——需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就是需求。比如我想得到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会产生怎样的心情,这些都是自我需求的表现。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具体的语言表述当中,仅仅阐明了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自己需求的表达,这样容易疏远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容易产生不必要隔阂和矛盾。
举个例子:
A说法:你说话的声音很大,这让我很烦躁。
B说法:你说话的声音很大,这让我很烦躁,我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
非暴力沟通强调:他人的行为反馈(愿不愿意安静下来)和我们的感受(我很烦躁)有关,但更多的时候是和我们的需求(我希望拥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有关。所以说,在自己的感受表达的同时,尽量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这样更容易让听者接受我们的建议和驱使。
④——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和“需求”比较,请求是更深层次、更明确化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告诉别人,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做些什么。与此同时,“非暴力沟通”下的请求表述,最好是具体的语言表述,而不是“大概”、“也许”、“差不多”这些抽象的词语。
举个例子:
A说法:我希望你能够经常做饭。
B说法:我希望你能够每周至少做三次午饭。
以上两个句子都是“请求”的表达,但是A句使用了“经常”来规定对方行为,显然不够具体明确,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分歧。什么程度是“经常”,是每天一次?还是每周一次?
B句则是更为具体的请求,听者能够获得明确的请求,说者也能够获得清晰的反馈(能或者不能),这样就避免了执行过程中的分歧和误解。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这样具体详细的“请求”描述更加重要。完成什么工作,多久完成,完成什么程度,和谁合作。无论是站在领导角度的命令,还是站在员工角度的执行,这些基本信息在工作开展之初,都要有所传达和有所反馈,以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分歧和埋怨。
——
——
——03“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在生活工作当中,我们总会犯这样、那样的沟通错误。比如《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到的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第一,用自我道德的标准来评判别人。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或者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这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了。例如“你怎么就给我这么点吃的,你也太小气了。”这样的说话方式显然有些自私自利。
第二,轻易的将两者进行比较。
小时候我们总听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心里自然会很不舒服,甚至会懊恼生气。既然我们不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来比去,也就最好不要轻易比较别人。
第三,遇事总想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总是包含很多“不负责任”的词语。比如“领导是这么要求我们的,所以我也就这么做了……”,这显然是在逃避责任。
第四,过分的要求有些强人所难。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和请求,然而当别人不能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生气懊恼,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进一步的报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请求无疑是在强人所难,别人帮助是情分,不帮助是本分,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别人的回应。
综合而来,“非暴力沟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变换一种沟通方式,尽量避免以上四种“异化”方式(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兼顾彼此之间的感情,兼顾彼此之间的需求和请求。而不是自私自利、颐指气使的命令要求。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