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技多不压身”的鸡汤箴言,把成千上万职场人士拉扯到知识焦虑、技能焦虑的阴影当中。社会多元化发展、职场多维度竞争等概念的兴起和传播,更是进一步加大了职场人士的军备竞赛和技能比拼。
——
——文章作者‖魏晋寒
想要从浩浩荡荡的职场队伍当中脱颖而出,传统的学历优势、理论基础优势已经起不到明显的“区别分断”作用了,来自职场的二次学习和重新塑造,才是决定职场命运的分水岭和甄别点。
所谓职场学习,主要是指人们在职场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
①职场技能的学习;
②职场环境的适应;
③职场性格的塑造;
④职场规划的拟定;
⑤职场人脉的耕耘;
⑥职场兴趣的经营。
在这样的职场背景之下,学习能力俨然成为判断职场人士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更是一个职业人士(工作者)智商、情商、逆商的综合体现。
不知道?那就学习!
不适应?那就继续学习!
不精通?那就持之以恒的学习!
……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场人或者工作者,我们总是希望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拥有高人一等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效率,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我们心中所愿。在职场学习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习惯或者错误思维。
有的人,他们花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学习,结果却收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有的人,他们制定了很详细的学习计划,结果却总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有的人,他们总是在学习之前自信满满的大包大揽,什么都想学习,什么都想改善。结果因为摊子铺的太大,使得自己陷入急迫、焦虑的负面情绪当中;
有的人,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知识,结果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
有的人,他们总是怀着“一遍过”的学习思维,最后落入“学而忘”的尴尬境地。
……
正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或者认知误差,使得每一个人在职场道路上的“学习效率”有高有低、参差不齐。
学习效率高的人更容易成功成材,学习效率差的人更容易掉队淘汰。如此,究竟如何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已然成为每一名职场人(工作者)亟需解决的“生存”问题。
其实,想要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必然要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执行力这三方面着手。很多人之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也正是在这个方面,出现了错误认知。
——
——
——学习误区一:不思考、不总结,等于没有学习!
目前来说,很多职场人(工作者)对于“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诉求,然而对于很多“旧知识”总是不屑一顾,这是他们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人的学习方法当中,总是链条化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更迭,直到落入“学而扔、学而忘”的尴尬境地。
严格来说,学习是一个“环形”的闭合过程,一共包括五个步骤,即:
①发现问题;
②筛选问题;
③解决问题;
④总结问题;
⑤回顾问题。
很多职场人(工作者)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追求知识数量、能力数量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以至于为了“节省”时间,把“数量”最大化,他们索性就把“筛选问题、总结问题、回顾问题”这三个环节直接省略掉了,一门心思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上。
短时间来看这样无可厚非,但长时间来看难免落得“事倍功半”的低效结果。用网上很时髦的话讲:这些人看上去是勤于行动的学习,实际上只是懒于思考的劳作。表面看是快速,实际上就是低效。
畅销书《刻意练习》当中,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到了“三F学习原则”,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并且在书中反复强调“反馈”和“纠正”的重要性。
在中学时期,我们便从课文《论语十则》当中,学到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相同的知识,返回去重新学习一遍,一定会得到新的见解和领悟。
在佛教的修行法则当中,有着“苦、集、灭、道”的四字圣谛。“苦”就是我们的面对的问题;“集”就是把我们面对的问题整理收集起来;“灭”就是想办法解决掉身边的问题;“道”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共通的规矩道理,以便应付将来的问题。
以上这些观念或者法则,都是在强调“总结问题”和“回顾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宁愿少读几本书,也要写好读书笔记;我们宁愿少做几套题,也要折返回去对“错题”温习复查;我们宁愿少听几堂情商公开课,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剖析自己的性格弊益。
——
——
——学习误区二:减少知识焦虑和能力焦虑,不是什么东西都有必要学习!不是学到的知识都能化为己用!
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上,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大包大揽”、“盲目自信”的坏习惯。我们总是以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可以学好这个,还可以学好那个。
尤其在互联网日益发达、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只要我们点开网络,就能看到不计其数的知识公开课、情商公开课、名人访谈、精英访谈……
这些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理念源源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热情,使得我们总感觉自己什么都有必要学,什么都有必要提高。一方面要向知识达人看齐,另一方面又要向情商达人看齐。
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很难达到前期设想的那般充沛和富足,太过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能力诉求,只会让我们陷入知识焦虑、能力焦虑的负面情绪当中。
所以说,除了合理的学习方法以外,合理的学习内容安排,亦是决定我们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知识在于精而不在于广,技能在于专而不在于杂。我们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需要专研深耕的知识、能力范畴里。
现如今,碎片化学习已经很为一部分职场人的潮流。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知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比如在乘坐地铁的时候,有的人选择看上一两篇名人文章;在餐前饭后的闲暇时间,有的人选择听上一两段创业音频……
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必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所学到的碎片化知识,未必就是有效的了。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行为依据其深度,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做“启发期”,就是我们初次接触某些知识所产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望;
第二个层次叫作“框架期”,对于某一项知识或者能力,我们有了基本的思考逻辑、工作方法和理论体系;
第三个层次叫作“提升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四个层次叫作“闭合期”,达到一定程度的“闭合化”知识体系。
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到的“碎片化”知识,大部分处于学习阶段的“启发期”。这个阶段的知识太过浅显细碎,很难被我们正在利用起来。即便学习的频率再多,学习的时间再长,也是低效惘然的。
所以,想要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将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化为己用,就应该提高我们的学习深度,尽量突破启发期,到达框架期、提升期,甚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达人。
——
——
——学习误区三:计划不要定的太大太远,小目标才是王道!
不可否认,执行力是限制我们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我们之所以要规范学习方法,强化学习深度,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行动执行力。
在畅销书《微习惯》当中,讲到一个非常实用的观点,并且结合我个人的认知理解,就成了下面的看法,即:
维持我们行为习惯的有两种力,一种力是“冲动力”,另一种力是“意志力”。然而,意志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使用殆尽后过一段时间才能再生出来。
所以,想要单纯依靠“意志力”来维持学习过程,这是错误的思维意识。我们应该将“冲动力”和“意志力”两者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叠加、相互弥补的效果。这样我们的学习执行力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
什么是学习冲动?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想的太多太远,只管“无脑”行动就行,就算我们仅仅迈出了一小步,依然代表我们我们正在行动,我们正在执行。
比如,我们买来一本书,我们要培养“看一页”的冲动;
比如,我们买来一套题,我们要培养“做一道”的冲动;
比如,我们想要改善人际关系,我们要培养“主动说一句话”的冲动。
……
在学习之前,很多人总是把目标定的很远很大,结果落得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尴尬境地。很多人把问题归咎到缺乏意志力的方面,实际上却颠倒了因果关系。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太多太远的目标则是对“有限资源”的非理性挥霍。
所以,我们尽量把学习目标定的精小一些,一方面可以让学习“冲动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我们的学习“意志力”,不至于使它枯竭殆尽。在冲动力和意志力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执行力才能源源不断的输送下去。
……
以上三个学习误区,分别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执行力三个方面,总结了职场人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和错误习惯。只要我们主动作为,稳扎稳打,端正心态,积极转变,我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水涨船高,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