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和爱人都在外地打工,由于工作非常繁忙,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她们都感到十分内疚,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刘女士每月花6000多元钱把孩子送进当地一所正规高档幼儿园学习。结果,没过几个月,刘女士就郁闷了——原来,刘女士发现她们小区的好多孩子,还没上幼儿园,英语就已经说得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好。刘女士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孩子竟都拥有一套名叫“双语”不用教的学具。
这就是“双语”不用教里面的一段广告,广告中还穿插有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对家长的解说:“根据专家分析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是0—8岁,孩子在这段时期学习语言,很容易在大脑中形成一条语言发展的神经网络。”“所以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家长都有让孩子及早学习语言的责任。”广告中还有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她现在已经是“双语”不用教的忠实推荐者,因为她班里的学生现在人人都有一套“双语”不用教,结果英语成绩明显比其他班没有买“双语”不用教的学生成绩高。
如果这段广告所说的全都是真实情况的话,那么听了这段宣有艺术性的宣传广告,我想凡是家中有0—8岁孩子的父母,都会立刻想为孩子买一套“双语”不用教。当然,他的价格也不贵,每天只花一元钱。但是,孩子的学习,或者说是知识的学习真的能靠一套“双语”不用教就能完成吗?如果是真的,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那些为了获取知识拼命地去死记硬背,克服各种困难,艰辛学习的历程也许就要一去不复返了。况且,这套“双语”不用教不仅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汉语和英语,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讲文明、有礼貌,认识大自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真可谓一件新产品,十全十美了。
但我还是不大相信,偏往另一个极端去想:如果照这样说下去,那么所有的孩子是否就没有必要去上幼儿园了?只要天天在家看“双语”不用教就好了?如果家长都为孩子买一套“双语”不用教,是否从此就再也不会有厌学、学习不好的幼儿了呢?学习就会像小朋友吃糖果一样,充满着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呢?我们的教育是否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解决了一项孩子们在学习上不想学,学不进去的巨大难题呢?当然,有人也会说:利用现代科学成果为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等提供便利,给人们带来好处,已经是不争的实情。有了手机、电话,谁还会去写信?有了网络、电视,谁还会去听收音机?冷库、速冻食品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化妆品、减肥茶、美体内衣、新潮服装的确让越来越多的女人更美了。买一套“双语”不用教,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这难倒有什么不对吗?
这正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个重要问题,或者说是现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下人们思想意识中存在的一个缺陷:
一、做事情过分夸大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
“双语”不用教究竟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套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既然是动画片,不论有多好看,对孩子的视力总是有一定的影响吧?况且,长时间看动画片,会使孩子厌食,思维反应缓慢,不爱动,孤僻等等,这也是科学验证的实事。为什么不讲这些呢?现在有许多孩子嘴上说起话来十分动听,好像什么都懂,但做起事来又怎么样呢?比如,许多孩子聪明了,但聪明得很自私,做事只想到自己,想不到别人。许多孩子都知道乱花钱、吃零食、迷恋网络游戏不对,但他们却没法管住自己。我想,这正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片面追求表面的,易见的,大家都认同的现象所造成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表扬自己,批评他人,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当自己孩子身上出现闪光点,我们是多么的自豪,总盼着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但当自己孩子身上出现缺点时,我们又束手无策,觉得改掉孩子的缺点是多么的困难。在我们找不到教育孩子早日成才的好办法时,我们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是以孩子的优点来掩盖孩子的缺点,听之任之,想以爱和关心感化他,二就是我们很容易把这种困难想推诿给别人,总想别人可能会比自己有办法。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推卸责任,或是逃避,只能求得自我安慰。想一想,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育好孩子哪能是那么容易的事呢?他只能靠你(家长)长期的努力,自己去探索、总结,再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提到现在的社会有多么好,我们总是和十几年前,几十年前比,拿别人的不足和自己的长处比,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的预见是多么的长远,我们的开拓是多么的正确。城乡低保健全了,生活有了保障了,医疗改革落实了,看病不再困难了,社会生活和谐了,老人不再孤单了。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我们总是要想把自己的成绩拿出来,这儿进步了,那儿有创新,工作几乎完美无缺,就是非要有些缺点,这缺点也必定包涵着历史问题,有诸多的实际原因,不能急于求成,或者这缺点就是下一个奋斗目标。
二、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炒作宣传
为什么要把广告做得这么好呢?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有更多的人知道,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买。脑白金里面真的有脑白金吗?为什么人们都会去买呢?因为人们都知道价格,这样买有档次。三鹿奶粉在没有被检查出存在危害成分之前,人们谁也没有说过三鹿奶粉不好。赵本山做过泄立停的广告,有人采访他时问:“你拉肚子就吃泄立停吗?”赵本山很诚恳地回答:“没吃过。”但他相信这是好药。许多名星在跟主持人或记者对话时都说:“为某某公司做广告,是觉得其公司产品好,信任它才做的,绝不做自己不清楚或不信任产品的广告,不能欺骗观众。”但到底实情如何,可能很难说清楚。还记得从前马骏仁带领马家军跑出奥运会世界冠军后,中华鳖精一时成为许多人的抢手货,但其结果,制造中华鳖精的产家其实是一个设施极其简陋的非法私人作坊。
医药、食品、家庭用品可以大肆地进行商业宣传,那学习用品也可以进行大肆宣传吗?并且,许多学习用具在做广告宣传时都是打着专家的名义推荐的。专家真得就觉得这样的学习用品很好吗?这样的推荐不存在误导吗?这样推荐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有负面影响吗?我们一方面听到专家呼吁要为孩子的学习减负,减少考试的题海战术,但我们又看到各种学习复习题都有名师、教授、专家的推荐,也有干脆将清华、北大名师讲课实录和考前辅导重点印制成书或光盘,让学生学习,扬言让让清华、北大名师亲自辅导你考上清华、北大。为了考上清华、北大,家长只好让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些宝贵而又最有效的复习资料了。
“双语”不用教广告做得这么好,怎么不让人心动呢?为了证明广告中所说的全是实事,广告以“中国早教基地”名誉宣传。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广告中的一位母亲宣传:“我家的孩子学习一下子变得这么好,好多人都问我有什么秘密?我就告诉他们:我只买了一套双语不用教。他们都不相信,还以为我骗他们呢?”说得多么具有诱惑力。记得李阳疯狂英语的诱惑与奇迹,记得专家为学生开发的珠心算,这些几乎都引起了知识界的革命。但冷静后,我们是否会留下一些其它的思考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真的能颠覆吗?
三、表面繁荣,内部矛盾重重,能提出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
最后,再让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温一下“双语”不用教对孩子的学习所产生的效果吧!广告中讲得很清楚:小甲子庆还没上幼儿园就已经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能轻松阅读报纸,还能用英语与外国朋友进行交谈。这是知识方面的,“双语”不用教还让小甲子庆懂得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塑造了他的性格,使他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礼貌行为。
这又不得不使我想起人们对于天才儿童和智力超长儿童的青睐与羡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智商就高,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学得快,那家长是多么的自豪,教育家也会特别关注这些儿童,一些新闻、报纸上也会时常报到:某天才儿童还在小学年龄就已经学完了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某儿童的智商超过了比尔·盖次和爱因斯坦。孩子在没有上幼儿园就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能轻松阅读报纸,这或许也是天才的预兆吧?以此类推,孩子从小爱画画,舞跳得好,也是有天赋的表现,最低限度也是比一般的孩子强。因此社会上的各类培训班才迅速兴时起来,3-4岁的有,5-8岁的也有,(不知我把他们叫做培养天才行动是否合适——就如同人工培养人参、珍珠)孩子学完了这个,学那个,双休日和假期更是充分利用。这应该是一种好现象呀!但人们马上又担忧起来:担忧孩子小小年纪吃不消,身心会受到损失;担忧孩子会失去自由,失去欢乐的童年;担忧孩子学了这么多,倒底对孩子的将来会起多大的作用?且不说家长是如何的繁忙,如何在孩子身上不惜血本的花钱。
莫扎特、贝多芬是天才,牛顿、爱因斯坦是天才,但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是辛勤的努力和对自己心爱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外界对他们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世界上的天才儿童应该很多,但他们长大后全都很杰出吗?中国古代不是也有“伤钟永”的故事吗?相反,了解一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他们的童年其实和常人一样。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有时所做的拔苗助长是否真的有益呢?孩子年龄小,发展肯定存在着差异,孩子的发展也存在着潜力,有的孩子出生后形象思维强,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有的孩子好奇心强,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非要以孩子识多少字来衡量孩子的智力,这不能不说是有失公允,况且,说看动画片能培养孩子的性格,使孩子懂得文明礼貌,我实在不敢认同。
想想以前的电影名星,她们也漂亮,但她们也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传达对生活和美的理解,让人们觉得有几分真实和感动。现在的电影名星呢?多得
不计其数,个性突出,真诚缺失,很难让我们再去崇拜谁。全国艺术院校这么多,培养人的教育机制这么健全,为什么受人敬慕的歌星、名星,甚至表演艺术家越来越少了呢?拿春节联欢晚会来说,二十年前,春节联欢晚会制作简单,但笑声不断。现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都说有亮点,有创意,似乎要超过以往了,但每年都不近人意,想想那些亮点、创意的背后是多少的商业广告和经济利益,再加上说是公平而全面的网络评奖,一炮走红节目的台前幕后,都让人觉得是多么的造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