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邻居周姐的女儿“离家出走”了。
原因是因为周姐对女儿无休止的唠叨。
每天女儿放学回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老想着出去玩,乖乖在家写作业!“
吃饭的时候,周姐总是说:“跟你说了几百遍了,吃饭前要洗手,要洗手!”
吃完饭,周姐的“唠叨交响乐”还是没有闭幕:“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看电视,也不知道去看书,你看看你同学小宇多自觉……”
“我跟你说话你听到没有,你说话啊!”
周姐的女儿实在忍受不了,冲她大吼:“妈!你烦不烦!你不烦我还烦!”说着便向门外走去,周姐听到孩子这样说,更是大怒,说道:“这不都是为了你好吗,你给我站住,你去哪,你敢走,你走了就别再回来了!”
结果孩子真的就一直没回来。周姐和周姐老公慌了,最后报了警,才在一个小公园里找到孩子。
像周姐家这样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唠叨,往往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会有对抗反应。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唠叨孩子,肯定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但父母们不知道的是,唠叨对孩子的教育作用等于零。唠叨教育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单向沟通,若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很容易感觉厌烦,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的心理。过度的唠叨,会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甚至给孩子带来伤害。
02
看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小组选取了两盆相同的植物,给这两盆植物同样的光照、同样按时浇水施肥,以确保两盆植物的基本生长环境是一致的。
而唯一不同的是,在实验期间的30天中,两盆当中有一盆植物每天会受到赞美,另一盆则每天不停的遭受“唠叨”。
一段时间后,那盆饱受“唠叨”的绿植很快就表现地垂头丧气,失去了生机。
当30天的实验结束后,那盆遭受了“无休止唠叨”的绿植就像生病了一样,不但没有长高,反而变得又矮又小叶子枯黄,而另外一盆绿植还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这个实验证实了一个结论:唠叨不仅是没有用的,且是有害的!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一个特别唠叨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说的:会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或者暴力倾向
心理学有关研究发现,现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90%的心理疾病病因都在父母身上,其中因母亲唠叨而发病的占60%。
2015年6月,一位12岁正处青春时期的女孩,因忍受不了妈妈的唠叨,纵身一跃,从家中五楼的窗户跳出。幸运的是,在坠落时被楼下的棚挡了一下,所以并没有造成更大的悲剧。
不是被妈妈说了几句就跳楼,这几句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导致孩子走上绝路的,也许从来不是最后一根,而是每一根。
唠叨教育,虽可再一再二,却不可再三再四。
每个人的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
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为人父母,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才能让孩子不觉得唠叨?
03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它指的是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为了孩子好,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去唠叨孩子。
一个人若想能控制他人,必然要先能够控制自己。
首先,父母得控制自己不对孩子唠叨,孩子不觉得你唠叨了,才能实现双方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1、开口前先管理好情绪
在孩子们都喜欢看的动画片《小猪佩奇》中,活泼可爱的佩奇和乔治背后,就有一位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猪妈妈。
两只小猪总是很调皮,把屋子弄乱,把玩具乱扔,把爸爸的球衣染色,甚至把恐龙种到菜地里……但是不论佩奇和乔治有多么地顽皮,猪妈妈都不会对孩子唠叨,也不会冲孩子大吼大叫,总是和蔼的模样,反而带着孩子们呼噜呼噜地大笑。
孩子们喜欢看《小猪佩奇》,不止是因为佩奇和乔治的可爱,更是因为猪妈妈对孩子的温柔可亲。
复旦哲学女博士陈果曾说过:“一个管理不好自己情绪人,无论能力多强,都不会得到信任。”
而一个管理不好自己情绪的父母,无论说的话多么地有道理,对孩子来说都是无用的。我们在应对孩子的问题之前,先试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说几句,也可以尽量心平气和地说。
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曾经提出,人们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不管是孩子做错了,还是父母想教育孩子,都尽量好好地先调整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彼此相依,伤害了孩子就是伤害我们自己。
2、宁下指示,不作命令
下面这个场景,很多父母可能都经历过:
晚上八点半了,孩子还在玩玩具,丝毫没有想睡觉的意思,妈妈让孩子去上餐,可孩子还没有起身洗漱要睡觉的意思。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告诉孩子:“乐乐,8:45了,你快点睡觉去。”
“不要,妈妈,我还想玩一会。”乐乐说着,手上的玩具还是没停下来。
又过了15分钟,乐乐还没有起身洗漱,乐乐妈妈一边动手收拾玩具,一边命令乐乐:“别玩了,你给我马上去刷牙,上床睡觉!”
当父母用这种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时,孩子会有被控制的感觉,尤其是“你给我听着!”“别乱动”“快点”这样带着警告、责备的话。孩子对玩具好奇、贪玩是正常的,孩子虽小,但孩子内心期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不愿意听到父母命令自己,更不喜欢被强硬的方式停止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改变一下,带着指示的语气去和孩子说话,孩子更感觉你是想要帮助他,比如:“宝宝,再玩10分钟,就要洗漱睡觉了哦。”先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孩子内心的抗拒就会减少很多。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的更好。
当家长不再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时,孩子会更容易把你的话听进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引导他们,照着孩子的特性管教他们,才能更好的和他们沟通。
3、和孩子“互通书信”
在《少年说》中,有一位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爸爸,他和女儿沟通的方式比较特殊。
这位爸爸已经72岁了,他会在每个月的22号,给女儿写一封长长的信。
就是这么一写,就写了15年零6个月。
女儿说对爸爸说:“拥有这样的爸爸,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爸爸回答女儿说:“爸爸努力争取,做世上最好的爸爸,爸爸一定陪你完成高中的学业,陪你上大学,看着你走上工作岗位,牵着你的手把你送进婚姻的殿堂。”
爸爸已经72岁了,或许爸爸等不到女儿穿上漂亮婚纱的那一天,但这份爸爸的爱,会一直一直地留在女孩的生命里,让女孩知道,无论爸爸在哪里,爸爸永远爱她。
在与孩子的交流时,文字上的沟通比语言沟通的准确性和确定性效果更强。给孩子写书信,孩子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反复阅读。有句话叫做:“家书抵万金。”正是因为家书是一种重复、一种传承。
04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成长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但大人的希望,却总是让小孩感到深深的失望。”
父母希望孩子按自己所说的去做,却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对孩子的教育不需要知无不言,言而不尽,良好的沟通比喋喋不休的唠叨更有效果,好的父母从来都不是靠唠叨,想和孩子有效沟通,只要用对方法,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