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傲岸于高古之中(图)
2014-07-11 07:14 大江网-江西日报
王德敏
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社会造就了一大批抑塞不安的文人墨客。他们或隐居山林,或啸傲云烟,皆寄情于书画。这些人中,八大山人以其卓绝出群的才华为世人所关注。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参黄山谷及晋代钟(钟繇)、王(王羲之、王献之)等,盛年以后融篆书笔意于行草,更以“书法兼之画法”,于是戛戛独造、直抒性灵,形成其深厚圆转、纵横奇伟、大巧若拙的个人书风。
也许是出于对晋人散淡闲适、人与自然无比亲和生命状态的向往,他在70岁左右多次书写过《临河序》。这幅《临河序》(见图),共118字,为朱耷71岁时所书,笔意圆浑遒劲,寓傲岸于高古之中,深得陆机《平复帖》之遗韵,为其晚年之精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用笔线条的特色。把篆隶中的中锋运笔融合在一起,一任自然,独以神往,少有迟涩之势,线条爽劲明快,即使转折处也是如此。用墨不求浓黑,虽有燥润对比,但基本上趋于平淡,由此而产生的线条婉转流畅、简练浑朴,极具张力,显得气象浑穆、恬淡空灵、意境高远,把《平复帖》的简练跌宕、黄山谷的奇倔洒脱推向了更纯净、更酣畅的高度。
其二,极其夸张的结构与章法。此作结字或行或草,或欹或正,在艺术表现上偏好异体字,如“崇”、“激”、“悲”等字,改变了字的内部架构,放胆去夸张字的部位。在结构处理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造险,实外虚内,虚实之间相生相发;二是夸张字的内部空间,虚处无笔,无笔处又有笔,就像走围棋要留的“活眼”,所谓计白当黑、举重若轻。“年”、“带”、“何”、“修”等字的处理,险绝处如大厦将倾,却无一字散乱失态,出人意料又合情理,使通篇作品左右欹侧,气脉不断,浑然一体,形成了动静相宜的艺术效果。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以每行的中轴线为标准,较少作大幅度的移位,单个字的推进主要依字形大小、字形疏密生发出自在的起伏,行与行之间前面开朗,后面紧凑,匠心独运。
《临河序》以含蓄蕴藉、奇伟简淡的艺术效果为世人所重。它的魅力如古木葱郁长盛不衰,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创新的诸多启迪。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醉心翰墨,晚芳犹香
一一宁都籍画家曾兆芹及其书画艺术
王德敏
曾兆芹(1898-1989),原名曾柴僧,幼时家境贫寒,但倔犟的他于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当时的校长是刘海粟。在美专,曾兆芹努力汲取众家之长,素描、国画均有较高的造诣。毕业后,经刘海粟介绍,曾兆芹到湖南的一所中学教书。后因思乡心切,毅然返回江西,在宁都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在“文乡诗国”施展他的才华,为家乡培养了许多艺术人才。文革时期,他下放到宁都一个远离城市的小村庄。在这期间,他醉心于翰墨,几乎日日写生,临池不辍。十多年后回到县城,他被安置在县文化馆,此时他已是鹤发长须,步履蹒跚,但他的书画功力更加深厚。
曾兆芹的国画,受其老师刘海粟的影响大。刘海粟的国画豪放大气,笔下水墨淋漓,实为一代宗师。曾兆芹国画的表现手法既有刘海粟的水墨淋漓效果,又有自家风貌。他画山水,多以书法笔入,线条刚健有力。在用墨上喜用宿墨,墨分五色,加以用笔的灵动,显得真气弥漫、气韵生动。他曾说,“我以胆大心细之道作画作书,若不胆大心细,则往往格调不统一,平衡不相宜,迟缓以至于失败,心细可使粗率之处得善于终局,胆大则出于勇气,而促使其开拓”,还认为“作画之法,大体则有,实体则无,基本规律应掌握,但不为规律法度所囿”,这是老人书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独特表现手法的真实写照。他在题画诗中写到:“诗画豁然见心胸,诗意常在画图中;摩诘诗画两相证,画兴诗趣有同风。”朴素而寓哲理的诗句可见其当时的心境。
曾兆芹的书法被画名所掩。他写的墓志,主要取法“二王”、颜真卿,气息清新纯正,虽是小楷,却显大家风范。他平时作书,常面壁静思,一旦胸有成竹,大胆落笔挥洒,一气呵成,并不计较于一点一画,有法似无法。他主张写字要意真情深,“写胸中之真情,不落虚荣与窠臼”“意到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才发……”。他推崇苏东坡、黄庭坚的“尚意”。从曾兆芹的书法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其寄情于艺的胆识与胸怀。
1984年,刘海粟为曾兆芹题写“晚芳犹香”,对其书画艺术成就给予了肯定。(三幅作品均为曾兆芹作)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洗尽铅华超物外
2013-11-15 00:50
大江网-江西日报
王德敏
江西宁都古称文乡诗国,历代文人辈出。在明末清初,中国画坛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星,这就是被誉为“江西画派”鼻祖的罗牧。
罗牧,(1622~1708),出生寒苦低微,拜本邑书画家魏书为师。他自幼聪慧好学,能诗善画、精制茶,中年曾流寓江浙一带以卖画为生,其山水画“笔意在董(董其昌)、黄(黄庭坚)之间,林壑深秀,墨气滃然,诚为妙品,江淮有祖之者,所称江西派也”(清张庚《国朝画征录》)。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成为四方文人、画家聚集地。在“吴门画派”的影响下,一时或以地域师承、或以风格技法等分宗立派的风气盛行。罗牧作为“江西画派”鼻祖,虽多有追随者,但因长年的颠沛流离,在江浙一带终未能形成绘画风格、笔墨、艺术旨趣近同的较为固定的绘画群体。当时对“江西画派”的称谓,严格地说是江浙一带文人对江西画家罗牧以及绘画风格的认可和尊称,是时代风尚使然。罗牧晚年寓居南昌,在纸墨中讨生活,凄苦窘迫。
罗牧山水画构图,常见两种形式:一是全景式构图,山石或高峻雄险,或隔江平渚遥山,植被不多,杂树经霜,满目秋色萧疏;一是没有任何背景陪衬的高大枯木孤石,毫无片叶生气。在罗牧的山水画中很少画人,偶然出现也是只身单影、孤舟独钓。其山水画画面空蒙荒寂,孤寒冷凝(图一)。与八大山人相比,两人虽常有往来,但因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一个是落魄王孙,一个是失意文人,在绘画风格、意趣、线条上的表现、情绪不尽相同。八大的作品构图怪诞崎岖,线条急促,或躁动不安,或内敛含蓄,表现出内心一种非常复杂的冲突和痛苦的煎熬,而罗牧则没有八大刻骨的国仇家恨,其画面、笔墨、情绪显得更静寂。他不厌其烦地描绘几乎相同的山水和枯木孤石,并非缺乏艺术灵性、颖悟、造型能力,不是故意泯灭自我,而是太具自我,不断重复自我,并以其自况。
罗牧绘画长于用墨,在他那枯木中表现出来的浓、淡、厚、薄墨色的对比,尤其是那淡到极致的墨色在宣纸上渗化的线条以及山石的渲染,墨与水融合得洁净而迷蒙,透彻空灵而意韵深远。他的墨法多师法董其昌,与之相比虽秀润不足,但迷离浑厚。较之八大,其墨色过于平淡,缺少变化,失之雅逸,但静谧中不乏凝练之意。罗牧的这种笔墨却最能表现孤石无形、枯木冷漠和山水的荒寂,同时在情感、个性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许正体现了罗牧对生命的感悟,不计巧拙,无拘无束,洗尽铅华,超然物外。
罗牧的书法名气为画名所掩。其书法作品存世不多见,但从其山水画作品中的题款及几件对联条幅里面,我们可窥其书风一二。罗牧行书七言诗(图二),从结构到点线的运笔,字间行气,均体现了师承董其昌书风的面貌,其行距、字距空阔疏淡,虚白与笔墨相映成趣之风骨,淡雅、风神的气韵似乎扑面而来。
罗牧行书七言联(图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线条用笔刚巧并用,以篆隶笔意入之,加以行书意趣。“千”、“年”、“童”等字横画有黄庭坚一波三折之笔意,“花”、“万”、“药”、“闲”等字勾画有力,有魏体风骨,一扫董体偏于软弱的风气,是罗牧为数不多的书法佳作。从他强劲的笔法、坚挺的线条当中,我们又能看出黄庭坚、米芾等诸多古代书法家对罗牧的影响。其书法笔画有力,笔势爽快,但在转折处又不无柔和与圆润。
罗牧山水画与书法均格调高雅。书法师董而不为其所囿,以二王气韵为胜,能吸收山水中的意境与趣味,加以中锋线条,显得质朴纯清、气格高迈。山水画以书法的中锋用笔画石画树,而出之耐人。其书画方面独特风格,影响深远。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平淡天真,朴实无华
2018.5.11江西日报
一一宁都已故艺术家火石其人其艺
□王德敏
■火石(1926-2013),原名卢升,宁都县人,曾为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剪纸),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说起卢升,可能宁都大多数人都不知是谁;说起火石,很多人知道他是剪纸大师。谈起“火石”这艺名的来历,他解释说,五行缺火,而石头又是古代取火的工具,所以他就取了这个艺名。原名被艺名所掩,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笔者与火石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他是宁都同一年代4位知名书画家之一,另外3位分别是曾柴僧、刘雨叔、赖秋云。4人均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那个年代,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同时出了这么多艺术家,实为罕见。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倡导中西绘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素描光影效果与中国画水墨糅合在一起,产生全新而独特的艺术效果。火石在学校受业于高尚之、陈大羽等艺术大师,为以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火石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并致力于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其有关剪纸的研究论文曾获全国剪纸学研究会“吕梁山花”优秀论文奖,其中论文《试论中国剪纸艺术南派风格》,首创中国剪纸南北派学说,打破一宗之源论。
火石老人一向诚厚待人,每遇朋友或是后辈来访,会把自己的藏品全都拿出来分享,并乐此不彼,循循善诱。在他的影响下,学剪纸的人越来越多,登门拜访索要作品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他送人剪纸作品分文不取。火石认为,不管索作品的人动机如何,至少说明,剪纸艺术在人们心中有了一席之地。民间剪纸艺术以其制作方便、工具简单、精美丰富在宁都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宁都民间剪纸艺术可溯源至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剪纸纹饰具有独特风格。火石说,越古玉器、陶纹、冶炼等,与宁都剪纸纹饰有着远祖血缘关系。
火石老人的剪纸艺术得益于扎实的素描和版画基础,在风格上融入热情、纯朴、敦厚的客家人特色,体现出古朴、简炼、厚重的艺术效果。客家人的纺织、舂米、灯彩、春耕、回娘家等民俗,是其剪纸的常见题材。其作品构图自然简练,纯朴有趣。在形式上,以藏书票、小连环画为主,画面简洁,有版画的厚重朴拙效果。
任何艺术都是以“简”为高境界,清八大山人、明徐文长、现代李苦蝉、潘天寿等无不以此为目标追求。火石老人的剪纸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具有“平淡天真,朴实无华”的超妙意境。
火石老人的书法也富有个性,把甲骨文、金文、草书融为一体,有点像郑板桥“乱石铺街”般的“六分半书”。其书法以中锋用笔为主,艺术风格浑朴苍润,拙巧相济,对比强烈,面目一新。其书法作品当年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或获奖,并被国内外有关单位收藏,有的被刻在有关碑林。其简历与作品入编多部典籍。(配图均为火石作品)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
——临白蕉行草书《兰题杂存》的体会(组图)
2014-11-21 05:34 大江网-江西日报
王德敏
白蕉(1907~1969),上海人,本姓何,名馥,字远香,号旭如。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和徐悲鸿、邓散木被称为“艺坛三杰”。沙孟海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白蕉书法水平高,主要在魏晋唐宋间用功,尤其致力于晋人。他学书过程大致为“楷书—行书—行草—草书”。早期多为楷书和字字独立的行书,越往后,草书的成分越大,晚年方有纯粹的草书作品。而且,他的书法“暮年方妙”,到了1961年后,才达于巅峰。
历代许多书家都以“二王”书法为范本,而真正能从“二王”中学到真功夫的人却很少,白蕉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学古人而不泥古,“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深厚的文化素养使他的书法艺术具有永久的魄力。他的行草书《兰题杂存》(见上图)笔势流动而圆通,突出“密者密之”的美学思想,密不透风处甚至数画集为一画、融为一体。密处更密,自然疏处更疏,于是轻重、节奏都产生了变化,收到了率意的效果。作为打通整个帖学史的书家,白蕉学魏、晋、唐、宋名帖,却又体现了极高的“自由度”。他的书法无论是结字、用笔还是用墨,都表现出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他的字虽然“势圆”,却并非一味缠绕,而是时出方折之笔,故流动中有凝重、跌宕、顿挫之丰富变化。笔者临习此书未曾以一笔一画照葫芦画瓢,只是凭着以白蕉书法的感觉而意临,在用笔上增强节奏感,在体势上加以行笔流畅,给人以清新流动之美。
临帖开始求形似,达到一定境界后当追求神似,在像与不像之间,这也是我临习白蕉行草书《兰题杂存》的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