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几近是碌碌无为的状态。
我之前也有写过,讲当时自己为了安慰不努力的自己,每天打卡式的坚持去图书馆里坐着,仅仅是坐着。
本说是去学习,不自觉的就迷茫地刷起知乎和看闲书,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快乐。
像幼小的老鼠离开下水道,慌乱地在大街上寻找归宿。
在宿舍在图书馆乏味的日子尽管会让人感到焦虑无所事事,却也正是那份重复的无聊,点燃了我内心的一些东西。
在图书馆窗边懒散地望着外面四散的阳光时,我总算跟自己提了个问题。
“我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
认识自己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
甚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途中,发现自己从没试过“有意识”地认识自己。
谈及外貌和性格,姑且都可以做得到模糊的描述。
但当时的自己对于每天的作息,资金的流转,行为的目的,这些事情就像一碗被搅和的芝麻糊,粘稠难分。
在那个下午,我曾试着挑着记忆里零碎的片段,妄图从中找到“我”。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自己呆在家里看电视的日子,想着我可不可以用第三者的视角来看自己,“就是用录像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
虽然想法来路不明,但是是可实施的,所以让我有了莫名的兴趣去尝试。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在每天休息的间隙中,我都会倒放记忆的录像带,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时间消耗。
方法很简单,收获却很大。
我起初意识到的,是自己依赖知乎过久,看书的时长也太过分散。
可随着观察的时间增长,我又意识到自己在某些人际交往方面太过敏感,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合适。
甚至有一次和朋友闹矛盾,回想起来却发现自己竟然说了不少令人难堪的话。
当我将自己摆上电视机的荧幕,不分对错和不追求结果的视角去看待自己之时,事情有了新的变化。
而它带给我的,虽然没有当下实质的变化,但却有了实质性的认知。
“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回过头来想,当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这句话,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我对自己的观察和自己当时的状况。
在这持续的观察当中,虽然可供改变的幅度很小但效益明显,对自己有了新的理解,得到了一些想改变自己的能量。
首当其中的。
午觉睡太久会让我接下来浑浑噩噩地浪费不少时间,那就缩短午睡时间。
自己迷茫,不如就先规划好当下可以实施的大致的走向。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所改变,都必须先认识到事物本身。
换句话说,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人盲目改变,在改变自己时更会受伤。
想到前不久,在老家的菜市场里遇到的高中朋友。
高考失利之后,因为负担不起三本学校的学费,他只好回家继承老爸的早餐店。
见到我的第一眼他便认出我来,非要拉着我进店里吃碗他们的招牌。
在店里,朋友一边忙活工作一边和我聊天,我们各自说到各自的现状,似乎都挺满意。
而临走前,谈到那次考试,他说自己放弃了读书,连复读的勇气都没。
我问他:“成绩出来之后不会特别后悔么?”
“还行吧。”他笑着说,但紧接着又补充:“也许我不是读书的料。”
我“噢”了一声,便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
因为我不敢确信,这个通过失败后得到的结论,究竟是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不过没关系,又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读书。”在即将离开之前,我听到他轻声说道。
从朋友的语气里,我还是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失望。
记得高中那会,他算得上我们那帮人里最努力的一个,回过头来看似乎他的努力有些不知所措。
在高中那段疲乏倦怠的日子里,没有多少人再有心情去观察自己。
顾着努力,顾着加油,像被强迫飞翔的稚鹰,稍有不幸,便会在半空中坠向山渊。
对事情的过度专注,让人沉醉也叫人迷离,很容易丢掉自己。
甚至还没认识结果,还没怀疑结果,便草草承认了结果。
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积极也好消极也罢,一旦以第一视角来看待事物,不自觉的就会有其局限所在。
理性,并将自己的主观行想法转变为文字和数据,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
当然,也不仅仅是在学习层面。
观察自己的时间分布,留意自己的言行,观察自己的消费,
最后注意那些自己平时极易被忽略的习惯。
观察,不仅是对自己的评判,也是对自己的谅解。
原来的你对自己下意识的否定,或许通过观察,会看到自己的极端。
认识到先有接受,再有改变。
恰好是不断的反思和观察,才会带给我们改变事情的本事。
很多时候,正是那些被忽略的自怜情绪压抑着你的生活,被维护的自我防卫阻碍了你的人际,被夸耀的过度消费滋生起你的欲望。
这些“自我服务偏好”相加混合,成就了一番偏执和疯狂。
因此当你一股心思全在对外界的感知,而无力回归自我时,或许同时丧失了改变事情的能力。
而在这个重视用户体验,几乎所有人都追求个人权利的时代里。
我想,追求一份抛离个人并审视自我的态度,或许意义更大。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