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Z,最近二战考研,再次失败。
她在微信群里跟我们哭诉,说爸爸的关切,妈妈的安慰,亲戚的白眼与冷待,还说自己的痛苦,肯定是没这个学习的脑子,不像聪明人,看一遍书,该会的就都会了。
去年的此时,得知消息的我们心痛不已,自告奋勇,三五成群,请她去吃饭,带她去野餐,生怕她一个想不开,就真的酿成苦果。
但今年的群里却只冷场了片刻,大家换了话题。
这实在不是我们冷血。
去年考研失败后,誓要二战的Z似乎忘记了这件事情。
她还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圈子里:“明天要不要出来吃饭?”“周末一起逛街吧?”“我交了新男友!带他来见你们。”
恩爱秀得人尽皆知。
我们几个好友屡次私下问她:“今年考研准备的如何了?”
“嗨,不急。考研班的课去年我上过,考纲又没变。”
过一段时间就成了:“英语这种东西靠积累,我现在看了也没用,刷两套题就行了。”
然后就是:“专业课我知道,那些我都会,去年我考过呀。”
接着就是:“我这不叫裸考啊,我现在开始努力。周末好好出来吃顿饭,动员大会哈哈。”
最后就是:“我努力了的,可是我做不到,大概因为我不够聪明吧…人家还有考前三十天才开始准备都考上的呢!”
我给她推荐这部《爆裂鼓手》,她看了一点,一边看一边给我吐槽,“谁能做到啊?”“这男主是傻的吧?”“太严了,这种老师。”“嗨,我不看了,我去睡觉了。”
知乎上曾经有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配谈天赋。”我在这里把它用作题目,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关于《爆裂鼓手》的注脚。
这是一部主人公坚持努力着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毁誉参半,有些人说好,有些人说很差,很大原因是它有点“鸡汤”。
鸡汤在于,主人公一路努力,拼命努力。得到指点时就往指点的方向去练习,出血了就在冰水里反复浸泡后接着练习,被车撞了从翻倒的车里爬出来去演奏,之所以离开是因为老师下了一剂猛药,最后绽放光彩是因为老师下了一剂更猛的药。
他固执的相信着“我有能力,所以我就应该坐在最高的位置。”
这没有错。
现在的人似乎太重视于“天赋”,常常能听到“祖师爷不赏我这口饭吃”这种话,即使这份工作和“祖师爷”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学习,大概是世界上最不需要天赋的事情了吧。
我曾以为数学是需要天赋的,后来我终于放下偏见,在高考前刷完了一整本数学五三,数学提高了三十分。
我曾以为英语是需要天赋的,准备四六级时,再次捡起单词语法和文章,三个月的努力换来一次性通过。
我曾以为毛笔字是需要天赋的,所以早早退出,同时开始的同学小有所成时,我只能坐在台下鼓掌。
因为痴迷天赋论,我错过了很多。
长大了一点,我才明白,“天赋”只是一个借口,一个不去努力的借口,一个安慰自己、安慰家人的借口。
想想吧,一个人说:“我不够努力。”会换来谴责与嘲笑,这等于变相的承认了自己的懒惰。而一个人说:“我没有天赋。”则完全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如同我的朋友Z,她不会说她在考研时不够努力(虽然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她只会说:“我不够聪明。”因为她知道,她不够聪明不怪她。
所以到了现在,每当我遇到有人说“我没有XX天赋”时,我总爱追问“你为之付出了什么”,如果对方支支吾吾或者说“我觉得我没天赋”,我就会——
推荐他去看看这部《爆裂鼓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