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深度沉浸——真正核心——难易匹配
一、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主动做’和‘靠意志力做’区别
1、能够主动坚持,愿意去做
举例:
跑步:
以前每天跑一小时,很累,只能靠意志力坚持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断了。
后来改为30分钟/每天,不少于4次/每周。每次跑完很放松,有效果。
这样就长久的坚持 下来了。
2、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
举例:
学英语:
原来1小时/每天,感觉烦躁,
后 30分钟/每天,时间一到就不学了。
这样,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不厌倦。
匹配原则不只适用于学习这一领域,在能观察到的任何领域,几乎都遵循这个规律。
孩子学习成为“学霸”坚持两条:
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
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二、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
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人们常说底层概念、底层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底层呢?
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所以你掌握了匹配原则之后,就可以自己解释其他事情了
比如有人问你:“练习写作是日更好还是周更好?
”你可以这样回答:“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关键是你有没有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进行练习。如果输出的东西都是在舒适区随便写写的,那写再多也没用。”
从这个底层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
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不可能速成。
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
只要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长久坚持练习。就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一切为了匹配
刻意练习的四要素看上去各自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互连互通,而且它们最终都指向匹配。
先说第一个要素“目标”
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
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提炼目标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
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