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开车经过一个桥洞,由远及近逐渐看清一个穿着蓝条格格上衣的小男孩,把头埋进膝盖里哭泣。我把车停下来,上前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的脸上满是泥沙,还有红肿的印记,他告诉我:他爸爸又打他了。
又?看来这孩子不是第一次挨打。我从车里拿出矿泉水给他洗了一下小脏手,剩下的他一股脑喝了个精光。看着孩子洗净的小脸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还留着手印儿,心里很不是滋味,看来这位爸爸下手太狠了。
孩子在附近的城中村住,为了躲避爸爸的毒打,跑了几里地,藏到桥洞里。这里人烟稀少,除了浓密的小树林,就是高速公路,如果遇到坏人,孩子就算呼救也是没人听得到的。我把自己想到的这些告诉孩子,他却说:那也比在家被爸爸揍好的多!
我问他,没有人告诉过你小孩子不能跑到偏僻的地方吗?他说有啊,经常说。我问谁说的,他说是爸爸。然后,我叫他上车,他摇摇头,说不能上陌生人的车,我问他谁告诉你的,他还说是爸爸。
我劝说孩子上车,这么远走回去很累,不管我怎么好言相劝,他都是一副油盐不进的坚决,并且,时不时瞟我一眼,看看在他旁边慢慢开着车的我会不会耍花招。
看来,这位爸爸教了他不少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和本领,但,伤害孩子的,往往并非来自假设的坏人,而是来自真实的亲人。想到这里,我不由地叹了口气。
走到闹市区,我嘱咐孩子:不管谁要带走你,你都不要跟他走,就像刚才一样。孩子点点头。我又问他,你独自跑出来,爸爸会不会还打你?他点点头说:肯定还会打。我还为他支招:如果他打你,你不要傻站着被打,你要跑知道吗?跑不掉你就哭,总比干挨打强吧?实在不行,你就去派出所报警……
瘦弱单薄的孩子,站在街中央,无奈地摇摇头说:跑没用,哭也没用,我爸没别的能耐,他只想揍我。
然后,孩子和我礼貌的挥手再见,我在车座上犹豫着解开安全带,我想跟着孩子去他家,帮他劝劝他爸爸,但一想到另一件事,我又悄悄地扣上了安全带。
-2-
几年前,在不远的另一条街上,也是遇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被当街暴打。我赶快上前制止,我说这样会把孩子打坏的,我还折中地讲,就算打,吓唬吓唬就行了,怎么能这么打呢?没想到小女孩的爸爸揪起我的衣领,一身酒气地问:来,来,你示范一下,怎么打,你教教我?
我也是从来没见过这等阵势,连忙摇头,我解释说你们误会了。小女孩的爸爸和一个泼皮女的把我围住,她爸爸推了我好几下,把我推到墙根下,泼皮女还拿手指头一下下地点着我的胸脯说:要你多管闲事,我们教育自家孩子,关你屁事?
我当时就断定,她一定不是女孩子的妈妈。我的拳头狠狠地攥在手心里,说实话,真想教训教训他们。但是我看到那个小女孩,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流着泪,摇着头,在那一刻我读懂了她的心思:别再管了,求求你,离开吧!
加之朋友也在,不住的劝我别管闲事,我的拳头慢慢松开了,离开了看热闹的人群。
我真的想问问,为什么这么打孩子?为什么这些人不去制止,哪怕连句公道话也不能说吗?
走的远了些,超市老板摇头说:唉!可怜啊,不是一次两次了。
多聊了几句,我才知道,女孩子的爸爸经常喝酒,喝了酒就闹事,然后回家打她和妈妈,妈妈受不了,带她离家出走,但是没走多远,就被爸爸抢回来了,后来他干脆不让妈妈进家门,而是找了个别的女的一起住,就是刚才那个泼皮女,这一住就是五年。
女孩的妈妈一直想把她要过来,但爸爸一直都不给,那个泼皮女总是诬陷孩子,说她偷东西、偷着喝她的蜂蜜什么的,各种理由让喝了酒的爸爸毒打小女孩,她觉得自己怀不了孕都是小女孩在克她。
街坊四邻多次报警,亲戚也告过法院,都是好两天,坏五天,小女孩就这样被无情地摧残着。
如这个小女孩一样面临同样折磨的孩子一定不只是她一个,这样的家庭也并非绝无仅有。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这些路人看客除了气愤和无奈,还能为他们做点儿什么呢?
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3-
我后来专门做了一次调研,超过一千四百份样本有倾向地表明,暴力家庭的一些特征非常明显。许多人审视家庭暴力,会主观认为只有无知的家长才会打孩子。
但事实上,一些结论让许多人咋舌,它甚至颠覆我们对家暴的固有认知。我把它总结为修养、情商和创伤。
——当修养小于一切,暴力随处可见。
以前就听说过,有文化的人不会打孩子,因为有那么多道理可讲,为什么要动手呢?但是,我们要区分文化和文凭的区别,不见得研究生、博士生就不打孩子,也不见得大字不识的农民就个个暴力。当他脑中的逻辑、心中的仁爱不能承载孩子的是非表现时,暴力就成为唯一的表达方式。
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善于动手的人,他知道的道理一定不是很多。
——情商塑造滞后,暴力可以平息心理失衡。
有句话说,智商已遗传,情商还在路上。说的就是父母控制情绪的能力。父亲的精细胞、母亲的卵细胞,基本决定了孩子的天赋秉性。那么在后天的成长中,父母将会教孩子如何运用自己的性格、品格去激活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
我们有的家长,面对稍有锋芒的孩子,就开始急切地干预,天赋的小嫩芽很快被无情地斩断。如果看不到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疯狂的成长,他们就要使用绝杀技了——打骂教育。一些家长秉承“小树不修不直溜”的理念,用暴露出来的低水平情商来泯灭孩子的天性,以此告诉自己和孩子: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你不成器,是你的事,与我无关——但,我绝不会善罢甘休,美其名曰——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殊不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你那么LOW,孩子能有多HIGN呢?
——父母儿时的创伤,是一个不可拒绝的复制过程。
当修养止步于固步自封的所谓家训,当情商弥补不了智商的死循环,暴力就成为从虐待到自虐的演化。
在我们儿时,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儿。一来孩子多,不好管,二来树立父母的绝对权威。孩子有出息的父母喜欢嘴边挂着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这是不对的。拿我自己来说,我五岁时的一件事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父亲当时教我写“5”,这个数字下面的勾儿我总是写到右边去,父亲先是骂我,我记得我很委屈,后来干脆打了我手,但这个“5”并不是他教会我的,而是和蔼可亲的老师,虽然这件事不足以怪罪年迈的父亲,但因此事对他的愤恨一直都存在着。
为什么呢?
因为我把同样的方式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的儿子写“2”这个数字遇到和我同样的“问题”,我也骂了他,打了他的手,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切都不是我故意的,我甚至一遍遍告诉自己,不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这样,但一切似乎冥冥中被安装了某种程序,从我的父亲那里复制过来,再执行了一遍。
同样地,儿子能写这个数字“2”,也不是我教会的,不是暴力赐予的,而是他的妈妈一笔一划教给他的。
所以,千万不要打孩子,ta还会这样对待ta未来的孩子。
如果有一种机会,不用打孩子,特别是不用以爱的名义打孩子,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它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