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里说清明

作者: 乐乎于仁 | 来源:发表于2021-04-04 18:03 被阅读0次
    (来自网络)

          有人说:过去是用来回忆的,现在是用来生活的,未来是用来梦想的。时光流逝,当未来成为现在,梦想便成了生活;当现在成为过去,生活便成了回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成为一种具像,实实在在生活在这个时空之中时,便逃不掉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怂恿着,推动着,牵引着奔跑前进,而正是这种力量,催动着时序更迭、沧海桑田和物是人非。在人生路上奔跑,脚步踩着的时光,是最现实的生活;脚步抬起的时光,是过去和回忆;脚步跨出的时光,也许风雨交加,也许阳光灿烂,那是未来和梦想。

            过去了的不可以回来,留下来的只有追思和回忆。追思那些曾经的亲人,回忆那些生命里留下印记的人们,虽然物是人非,但却山高水长。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这种追思和回忆最具常态化、最有仪式感的莫过于每年的清明节。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从自然来讲,天清气爽,春和景明,这个节气,如初生的的婴儿初出襁褓,清新脱俗,一尘不染,生机勃勃,纯洁无瑕。从人文来讲,最广泛的说法便是重耳焚绵山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几近饿死,随臣介子推割肉伺主。重耳得生,后回国继位,成为国君晋文公。上位后晋文公重赏伴其流亡之功臣,而独忘介子推。介子推不争不抢,无怨无悔,同老母隐于绵山。晋文公得知,羞愧莫及,亲临绵山,寻而不得。有人献计,火烧绵山,以逼介子推出。 大火过绵山,却未见介子推及其母,绵山满目苍夷,介子推及其母坐一老柳下而安然。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这一天不得生火,食以冷食,并将此日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再登绵山祭奠,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故事凄婉悲壮,不乏忠义,慎终追远。留下来的便是从2500多年前传承至今的人文之节——清明。演变到今天,其形式和范围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精髓却延续到现在。

            今天,2021年的清明。天空清朗,空气清新,百花清妍,小草青绿,万物萌动而明媚。几天前,细雨纷飞,沐浴大地,为缅怀亲人做着最后的准备。清明前后,我们祭典离我们而去的亲人和挚友,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和鲜血的英雄和先烈,目的是记住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初心和使命,继承他们的遗志,弘扬他们的精神,而后再整装,再出发。

          清明节并不萧瑟,清明节并不沉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节里说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pl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