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曾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桂冠的季羡林先生,我脑海里最先泛起的却是在北京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件趣事:
有一年开学,一名新入学的学生扛着行李四处跑着办手续,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他突然看到路上走过一位衣着普通的老人,便请求老人帮着看会儿行李。
等过了半天学生办完手续回来,老人居然还在原地顶着烈日帮他看行李。
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男生惊讶地发现,那天的老大爷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季羡林。
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的巨大学术影响力相比,季羡林先生朴素而谦卑、善待一花一草的温柔形象才更让我们心存敬意。
在《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十年纪念版)一书中,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以及常见的小动物、植物都承载着先生“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仁者情怀与和谐理念,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或悲悯。
其实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磨难,但他的苦都藏在了心里,外人是听不见的。如同他的叹息,虽然从没叹息过,但叹息却堆在心里。
也正因为从小就经历过苦难,所以常怀慈悲之心,对他人的悲苦也能感同身受。
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一篇中,佣人王妈后半生的起伏被儿时的先生敏锐地捕捉到,并在多年后形诸笔端。
王妈有一颗同孩子一样的简单的心。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总是很多朵花一起开放,她会用心地去数开放了多少朵,慌慌张张地,却总也不数不清。
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做工,是因为她丈夫已经病逝,独子到关外做买卖杳无音讯,儿媳又不大正经。
她终日叹息自己的悲苦。儿子来信说染病又缺少回家的路费,她就终日以泪洗面。攒了几年的钱后终于让儿子回到了家,她脸上开始有了微笑。
好景不长,拼命挣钱的儿子病情加重,她又开始叹息。随着儿子病情加重,她又终日以泪洗面。最终哭坏了眼睛,儿子也没能留住。
她晚年寄居在亲戚家里,受人冷眼,好不容易为自己买来的一口棺材也被先死去的亲戚占用了。
就是这么一个勤劳又纯朴的老人,却在命运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叹息,流泪,微笑,叹息,流泪……在仅有且有限的情绪循环中,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学成后的先生,一方面在学问上不断精进,另一方面却越发谦卑,感慨着自己的“渺小”,对世间一草一木都存着敬畏与欣喜。
真正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人送他一个绰号:“铁皮暖瓶”,意思是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他欣赏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不管是人类,还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
辞去桂冠的季羡林先生说自己是“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可见这份谦卑与敬畏是流淌在先生血脉里的。在先生的文字里,他很少提及自己的荣誉与成就,反而是生命里不起眼的许多小事被他一一记录了下来,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的命运也能惹得他流泪叹气。
即使到了九十多岁高龄,他仍然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收获得太多,而给予得太少,时有愧怍之感”。这份精神的纯粹与平和,文字的简单而灵动,是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有的云淡风轻。
是要对世界多么温柔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情而隽永的文字啊。
愿我们都能像先生一样,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风雨,不被这个世界改变纯粹的本来面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