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上曾盛传着某淘女服装店的一段文案: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藏区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一时间「逃离北上广」,「说走就走」成了做自己,走自己路的方式方法。
在那张著名的金字塔图里,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phys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以及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不用为温饱操心的人开始寻觅安全的栖身处,有了栖身处便希望有亲密的朋友和爱人相伴,有了陪伴又想有引人注目的个人成就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拥有以上这一切,人们还渴望能实现自我,通俗点讲就是做自己。
马斯洛金字塔不仅适用于人类需求,也适应社会进程,比方说我们的社会就已经发展到了将实现金字塔顶端需求作为普世价值观的阶段。放眼望去,总能读到「做自己」「走自己的路」的鸡汤文和广告案.
在这些混淆视听的口号渲染下,人们误以为「做自己」就是随心所欲,忽略了大部分人一时上头后,到头来并不能为自己决定买单。

前不久,好友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
《into the wild》 这是一 部追寻"理想世界"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斥着现实冲突,以悲剧收尾的故事。
主角Chris人帅成绩好,还有着优越的家境,但他并不以此为荣,更谈不上开心。原生家庭充斥着物欲,这也导致他始终无法容忍和父母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唾弃这灯红酒绿,利欲熏心的社会。
名誉、金钱、地位……在他眼里,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于是,在他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的放弃去哈佛的机会,他烧掉大学毕业证书,将身上的积蓄捐赠掉,剩下的零钱也付诸一炬,并重新为自己命名为:“亚历山大.超级流浪者.”


他只有一个目标,进入阿拉斯加寻找自我和自由。
“至少去测量自己一次,在最原始的情况下,找到自己一次,单独面对缄默的石。除了双手和脑袋,没有任何东西帮助你”
“如果我们认为人生可以被规则限制,那么便毁灭了人生的一切可能”
这是他的初心,并且坚信只有独自在荒野里才能正真体会到纯碎的人性和自由。
做出这样决绝的选择十分不易,但Chris身上闪耀着奋不顾身追寻真理的气质,纵使在旅途中被人打哈哈“反社会”,但人们依旧受他感染,爱上这个眼里发光的年轻人.
16岁的吉他手姑娘对他示爱,他不为所动,因为他要去阿拉斯加。


80岁的退役士兵想收养他为孙子,他不愿意,他要去阿拉斯加。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
他熬过了寒冷的冬天,也熬过了春天,但最后还是在夏天因为食物短缺,误食有毒的果子,最后饿死在了阿拉斯加。
死前他写道: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我很钦佩这种苦行僧式的“adventure”,但Chris的初衷告诉我们他必定是属于社会的“人”,个体自由和群体和谐只有在磨合中才能获得统一,即使逃离了世俗的束缚,终究无法逃离自己的内心。
仿佛我们年轻时都会有这样自大的想法,人际的勾心斗角,交易的冷血无情,社会从不会和真善美挂钩,更无法被我们挑剔的内心所接纳。
于是厌世,于是以抵抗的姿态表明自己的立场,来维护自己心中无法被玷污的原则。
我曾经就是这么一个拼命要「做自己」的年轻人。
工作上与领导相处不愉快,看不惯职场上同事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于是一言不合就辞职,还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回来后还得面对从新找工作,并因为旅行花光积蓄而只能靠家人接济过着苦哈哈哈的日子。
我一直以为「做自己」是随心所欲,后来发现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心所欲的姿态都是一切尽在掌控后的从容。
做自己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违背主流价值观,是首先实现平和自处,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承担自己社会角色相对应的职责,清楚每个决定背后的代价以及自己是否能为此买单。
对生活的掌控使你不被轻易诱惑,不在意被不相干的人贴上怎样的标签,在恋爱中也能保持深情的冷静——你是我世界里很棒的一部分,但你不是我的全世界,这是我理解的实现做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无法承担后果的,走了还要回来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