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一、这句话普遍被认为是讲“孝道”
百度百科上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包括其它一些网站上对这句话的解析也是围绕着“孝道”展开。
正如前面讲到过好几次的“孝悌”,确实,《论语》或者说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孝道。
而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的朝代也不在少数。包括在影视作品里,都刻画了皇帝的母亲太后的至尊地位。哪怕当了皇帝,进了内宫见到母亲,仍然要下跪。当皇帝与太后的意见相左时,皇帝也不敢来硬的。一国之君尚且如此,由此可见,“孝道”在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
因此,大多数人把“慎终追远”解释成谨慎对待父母的离世、追思祖先,以及追念先贤,也就情有可原了。
二、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南公说,这样的解释是一种牵强附会。
因为在“学而”篇里,主要是讲做学问的态度。
南公把“慎终追远”拆开来讲——“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一件事的结果都是有很早很早以前种下的那个因来的。
南公引用了佛法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来解释这句话。
这句话更通俗的讲法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我们还没有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动机。当我们想在这件事上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就需要专注于“做这件事”。
就比如创业,有的人拉出了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不择手段”。然而,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也就是,要保持初心、持之以恒,就像唐僧那样——“贫僧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而当我们在面临一个好的或者坏的结果时,就应该想到这个结果在最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秋天之所以能收获,那是因为我们春天播种了。
菩萨之所以是有大智慧的菩萨,这是因为菩萨总是着眼于因上努力。
凡夫之所以是愚痴的凡夫,就是因为凡夫总是习惯于盯着结果,随着结果或喜或悲、或抓狂或抱怨。正如死刑犯,到宣判时才后悔,才害怕。这时候已经没用了。
三、补充
就像前两天非常火的一个教育视频,同样也是在践行这个道理。
视频博主的女儿终于开始对数学奥赛考试产生了“享受感”,而不再是焦虑。
“考试拿到高分”是一个结果,得到这个结果的因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平时认真听讲、考试仔细审题、专注于解答题目。
至于其它的,包括但不限于考试之前的焦虑、考试过程中的紧张、考完之后的抱怨。这些都与“拿到高分”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在做没用的事情。
四、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着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懂得了这个道理的话,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了。
这是“学问”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