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周克希先生我并不陌生,因为最早接触他的译作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去的时光》。
《追忆逝去的时光》(《追忆似水年华》)有2个重量级的翻译版本,周克希先生的是前者,后者的翻译是徐和瑾先生。两位都是法文翻译界的大咖。
因为有着这些优秀的翻译家,他们优美的笔触让外文名著读来也如沐春风般赏心悦目。
《包法利夫人》应该也有几个翻译版本 ,在图书馆借书时,看见了译林出版社周克希先生的这本就毫不犹豫借来了。
书不厚,很好阅读,再看序言忽然间有一种共鸣。
作序的人说,曾经知道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作家必读的教科书级的著作,可是第一次看时可能是翻译版本问题,总觉得读来索然无味,于是搁置。后来拿到周克希先生的译作后读起来就上瘾了,一口气就能读完的作品硬是舍不得每天只慢慢地细细品读。
对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能看他的原文自然最好!可是英文、法文、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简直够呛。此时就不得不仰赖翻译家了。
翻译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意思翻译能看懂就行了,这样会对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我个人认为这是翻译软件还无法企及的境界。
每个翻译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所以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翻译,其给人的感觉都会很不一样。
优秀的翻译家是对作品引进后的再润色,作品是寡然无味、晦涩难懂还是心领神会、引人入胜,全靠翻译家的水平。
周克希先生翻译的《包法利夫人》的确读来轻松愉悦,福楼拜老先生刻画叙述的手法真叫一个绝!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各有特点地一一展现在眼前,佩服他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还有细节的描述能力。包法利夫人的命运和转变也是在她内心的作祟下一点一点走向深渊的,这个过程很真实。(目前看到三分之一处)
【周克希先生的法文居然也算半路出家。原本他的专业和法文以及和法文翻译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在文革期间,他萌生想学点法文的想法,其本意只是想随便学学,自己能看懂法文原版书就行。他当时师从的法文老师,还是义务教学,告诉他要学就要学好,就这样,周克希先生后来不仅自己能看原版还从事了翻译工作。算是跨界转行挺成功的。这种人生际遇真的很奇妙。】
改革开放的时候引进大量外文好书译作,这些译作犹如潮水般涌来,给我国当时的文学创作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官刺激,莫言直言当时就是看了这些译作,给自己带来不小震撼,当他读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的啊!”于是在他的《红高粱》里他借鉴了一些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式的写作手法。
『思想是需要碰撞的!』
如果禁锢的思想那产出的永远只是一层不变的乏味的鸡肋。
正是能听见、看见不同的声音和文字,我们的思想才能得以交流产生火花,产生新的东西。
正因如此,感谢每一位默默付出与耕耘的优秀翻译家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