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高中辍学,41岁第一次就业,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人听起来,都充满了失败感。
但他却因此,成为了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他是松浦弥太郎,拥有一间日本最有性格的古书店;一写书就火爆得不行;还能把一本老奶奶杂志改头换面,变成销量百万的殿堂级生活指南。
他说,“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只要认真去做,生活就会变得有趣。
为了给婴儿车做商品测试,让30多个人沿着河畔走,看多远轮胎会坏掉,
做面包炉测试时,烤了2万只面包。
松浦说,人一旦拼命地做一件事就会变得很“怪”,不装模作样的样子是最有魅力的。
所以当有人发自内心地感叹:“《生活手帖》真是一本很怪的杂志。”时,松浦总是感觉很满足。
但谁又能想到,在41岁的松铺弥太郎担任主编前,这
本杂志曾因为太“老”跟不上时代,只能成为奶奶们的身边读物
。
而松浦,使它蜕变成一本能够发行100万册的殿堂级生活指南。
它教你怎样钉好钉子、怎样做出美味荷包蛋,松浦似乎永远能挑选出什么是对生活最有用的,并做出最好的选择。
于是他们都夸赞,松铺弥太郎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一直做出正确地选择。
18岁的松浦,也曾做过轻率的决定。他讨厌学校,于是从高中休学。那时的他只想要逃得远远的,于是他在集货站打了三个月的零工,赚了一张前往美国的机票。
松浦以为到了美国总会有办法,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没有朋友,语言不通,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每当他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孤独?”,心情便比在日本时更消沉。
你以为你逃开,就能躲避困境。然而不解决,它便会如影随形。
于是他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走出生活的窘境。训练自己和人打招呼,如何打开心扉,以及如何去生活与生存。
松浦独特的生活观,自此萌芽。
在美国的日子依旧艰难,但他渐渐在精神上感受到了愉快,
松浦喜欢美国的老书店,收集了很多50-60年代的《vogue》、《life》等杂志。
后来因为牙疼没钱看病,松浦不得不回到日本。为了重返美国,他把收集的老杂志撕开,选出漂亮的页面简单装裱,在地摊上贩卖,却意外收获了一批新潮的设计师顾客的青睐。
他用这些人买画页的钱往返美国和日本,并开了第一家书店。
一般没有4000本书,就办不成书店。但松浦的Cowbooks书店却只有2000本,它们或新或旧,或绝版孤本,每一本都只有自己读过,感动过,理解了,才会上架。
松浦说,60年代到80年代的书是很有诚意的,它们可以自由出版的,只是纯粹为了传递自己收获的感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为了商业效益而被批量生产的书。
所以起码在他们的书店,要对书架上的书无所不知,能够真诚地分享感动。而2000本,刚好是一个人能读通的量。
所以松浦的这所认真的Cowbooks,至今仍是日本最具个性的书店。
畅销作家,杂志主编,书店老板,虽然身兼数职,松浦的生活却拥有着很多自己的时间。
每天五点起床跑马拉松,7点进公司,下午5点半一定会结束工作。
最爱吃咖喱,但却规定自己每年只能吃三次。喜欢与朋友聊天谈心,但每个月只安排一两次见面时间。不参加派对,多余的饭局,三人以上的聚会。
克制,会使欲望变得简单,只有过滤掉不必要的部分,才能更加专注地去生活,更加享受每一次身处其中的过程。
不仅是生活,这种克制却自由的处事方式,也被松浦带进了《生活手帖》的编辑部。
《生活手贴》没有广告,读者成了唯一的赞助商。所以他要求编辑们确认每一页“能不能让人幸福”。希望当读者翻看任何一页,都能感受杂志人制作时的用心。
松浦的编辑部没有选题会,每天只有两次Tea time,大家分享遇到的好玩有趣的事情。他要求大家周一到周五9点1刻上班,5点半一定要下班离开办公室,周末绝不加班。安排自己的时间,去陪小孩,做做饭,和朋友看电影...
因为他相信,只有用心地生活,才会有所发现,写出那些让人感动的事情。
我想,这也是松浦每本书都能够被追捧的原因吧,用心生活的人,实在难以招人诟病。
想做的是什么,能做的是什么,真的找得到答案吗?有些问题也许我们活多久,就要考虑多久。
怪的松浦,怪的杂志,怪的书店。怪是人性,是认真的人才有的魅力。
既然,关于人生的疑问找不到答案,活着就要疑惑,那认真生活,也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