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先生第54篇文章*
***
【背景:深圳某小学一个班级,全班47名孩子有45人都被一个男孩打了,遭遇了校园霸凌】
1
谈校园霸凌,不得不说一个人,Dan Olweus, Ph.D。
根据Hazelden Publishing介绍:
Dan Olweus, Ph.D:
丹·奥尔维斯博士是挪威卑尔根大学健康促进研究中心的心理学研究教授,从事学校儿童和青年欺凌问题的研究和干预工作超过35年。
他对于校园霸凌的定义被广泛认可。
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
这当中有两个要件:
1、霸凌并非为偶发事件,而是指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
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会重复发生,并不只一次地被欺负。
2、霸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
如: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
就该事件的报道而言:
1、欺负人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打同学,如今四年级,没有改变,非偶发性。
2、被欺负的学生:虽然没有明确针对单一对象,但明显同班同学都被欺负,至少在同班的一年当中,学生受到欺负是符合“长期性”的。
3、方式:吐口水,拿杯子砸头,用圆珠笔戳额头,拿书打别人……方式多样化。
这就是实实在在、赤裸裸的校园霸凌。
只是校园霸凌通常是一对一或多对一,可是本例比较特殊,竟然是一对多。
全班47个人,除他本人有46个,有45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欺负。
2
而知道校园霸凌能造成的伤害,便能理解家长们的愤怒了。
直观的直接的:
身体影响:不同程度的轻重伤。 永久性的后遗症、伤残、明显伤痕、 死亡。
隐性的长期的,影响更加深远的:
心理影响:恐惧、消沉抑郁 、忧虑、 胃痛、 厌食。 深层影响:创伤后遗症、 人格分裂、 人格扭曲、 价值观错乱、 失去对人性的信任。
由心理影响等引起的连锁反应
行为影响:吸毒、酗酒、 自残、 自杀、 厌学、逃学、 成为欺凌者、 反社会行动、 学生运动、 引发校园枪击案。 学习影响:缺席、旷课、退学、逃学, 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失去与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这里有一个遭遇校园暴力平均心里抑郁得分调查
受到校园霸凌的学生,更易心理抑郁,受到的霸凌越多(多次、多样),抑郁得分越高。
3
而这不是终结,校园霸凌的危害不止源于霸凌行为本身,由于校园本身的特殊性,它们可能在学校、家长的不当处理中,形成二次伤害!
这种不当处理来自两大万能药。
一是家长的“他们还只是孩子”。一个是学校的“家丑不可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个孩子天大的伤害被你们大人轻巧地化解、敷衍了,能好得了吗?
永远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永远没有所谓的理解。
就本事件来讲,学校和当事学生家长责无旁贷,尤其是家长。
报道中提到的就是家长的推脱万能药
涉事男孩的父亲居然说:“我的孩子平时很老实,胆子很小,打人的事情只是孩子间的磕磕碰碰”,并拒绝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父亲在说两个事:
1,小孩老实,不可能欺负人;2,有打人的情况?那是磕磕碰碰。
这种诡辩太像隔壁大火的水氢汽车——
“我们有非常好的催化剂”;什么催化剂?“秘密”!
你说怎么去跟它辩驳真假?这是流氓逻辑。
就本事件来讲,自己的孩子能从小学一年级欺负别人到四年级,风范一直保持,这还能是磕磕碰碰?这磕碰得成毒瘾了吧?
由此也可见,该学生对别人的伤害能一直进行,家长绝对是“头功”。
正是家长的“他还是个孩子”的观念包庇了他、纵容了他,让他得寸进尺、习以为常。
阴暗一点讲 ,甚至家长还会引以为傲: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被别人欺负,小男子汉!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 小孩怎么可能收手?!他觉得强权和拳头就是荣耀。
而这些,还是所谓孩子间的磕磕碰碰吗?
更严重的是该打人的同学还会“用武器”,(某家长的)儿子就曾经被他用圆珠笔戳额头,更戳出一个洞来。
近期的目标则是一位女同学,女同学的左眼更被打至出血。
难道非得出现致残甚至致死的事情,才能叫霸凌吗?
而另一个方面也足见该学生欺负同学已经足够长久,以至于总结出并践行某些原则了:
如果学生去告诉老师,该名学生还会打得更厉害。
这不就是成人世界里的丛林规则吗?而上小学四年级的他已炉火纯青。
恐极……
4
而校园霸凌之可怕,不仅在于对受霸凌的孩子受到的巨大伤害,还可能反过来,由受欺负方引起极端事件。
这便是:受害者可能忍无可忍,转而以暴易暴。
2009年10月,甘肃庆阳正宁县四中高三多名男生因为不堪忍受校霸阿伟的欺辱,联手反击,合伙殴打阿伟致其死亡。
2017年,湖北孝感市某中学的高一学生周某,因为长期遭受另一名同学的霸凌。在一次霸凌过程中,忍无可忍的周掏出口袋里的水果刀对着王某连刺四刀,导致其当场死亡。
事例不少,甚至还有受欺负的小孩家长蓄意报复引起伤亡的……
到这时,才意识问题,才来亡羊补牢,可以吗?
可以。
只是,我不知道,这无法承受的巨大代价,谁来承受?!
—END—
本文在知乎已40万阅读,3500多赞、300多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