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中国的过渡地带是南洋,它是近代转型最重要政治智慧的来源,以南洋为基础,中原与海洋的资源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然后才有了向大陆深处,向动荡地区投放秩序的努力。此处的海洋是指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整个世界的海洋。
2.1、海外华侨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开枝散叶,能建立遍及整个南洋一直扩散到美国日本欧洲的庞大网络,基本的载体是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主要是依托东南沿海地区既有的社会结构,它帮助华人铺开一张庞大的跨越海洋地区的网络,但也限制了海外华人的政治影响力。最终它被一系列的新观念所突破与整合,才真正推动了中国现代观念和现代转型的过程。
2.2、东南沿海从浙南一直到两广,有绵延不断的丘陵,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地理结构很复杂,交通困难,而且翻过一座山,方言就听不懂了。这种地理结构使得东南沿海与中原相比,受战乱波及的比较少,地方自治受中央权力干涉比较少,其宗族结构远比中原北方保存得好,东南民间百姓下南洋,宗族秩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靠宗族内部的信任关系,老乡带老乡老乡帮老乡,在外形成紧密互助的团体,共同抵御风险。同时海外开枝散叶的人群,因为这宗族关系又相互之间形成了基本贸易网络。这个过程从宋朝开始一直几百年,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环中国海的贸易网络。
2.3、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进来了,现代的轮船交通工具出现,晚清时期过剩的人口,就在南洋这个方向也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出口。南洋本身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西方征服为殖民地,一下子就可以分享西方庞大的世界市场,这里又有西方提供的一整套现代的法律体系和现代的经济与技术。而且因为地处西方与大清的贸易通道,这里还有着充足的货币资本,大量的廉价中国劳工到来,就发展出一种畸形的殖民地经济。
2.4、华人劳工在南洋挣了钱之后,想回报乡里把钱寄回老家,需要有相对比较可靠的汇款通道,新加坡和香港是汇款通道上两个重要的节点,那些汇款就转化为重要的金融资源。于是早期华人回报乡里的愿望,促进这两个重要现代金融中心的崛起。(?)
3.1、另一方面,华人在南洋的政治地位却因宗族结构而受到限制,因为华人对宗族的依赖,局限了华人对秩序的想象。他们的想象都是以宗族为基础,对宗族之外的事情不会太关注,宗族与宗族之间也难以产生认同。(而且那时候的华人认为大清就是世界,不知道大清之外还有别的地区,如陈独秀在辛丑条约之后说,他在那时候才知道大清只是全世界的国家之一)
3.2、那么对其所处的国家不会有认同,彼此之间认同也欠缺,甚至说在20世纪之前根本就无所谓南洋华人,只有南洋的福清人南洋的潮州人南洋的厦门人南洋的客家人等等。所谓海外华人不抱团,是指中国人作为整体来说的,而作为同乡意义上,他们是相当抱团的。
3.3、同乡抱团发展出了强大的华人帮会组织,在南洋和美洲著名的是洪门三合会(其他青帮哥老会什么的,是在大陆的口岸地区势力强大)。这些帮会让华人在近代早期的南洋地区一度颇有势力,组织力战斗力很强,不过这越会让人只认同自己的小群体,无法产生超越于血缘关系和同乡关系之外的政治意识。
4.1、土著居民和白人殖民者给南洋华人的压力,开始逼出了一种政治意识。对土著居民来说,华人劳工直接抢了工作机会,因为晚清的人口膨胀,到南洋的华人劳动力极其便宜。对白人殖民者而言,华人帮会打打杀杀是潜在的秩序的扰乱者,影响税收,白人也想收拾他们。于是他们都产生很强的排华欲望,且不分什么具体地方的华人,这样就逼出了南洋华人共同的身份感,逼出了民族主义情绪。
4.2、这让流亡海外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革命领袖孙中山等人的工作有了用武之地,他们通过宣传鼓动,把华人对于各种苦难的感知转化为一个意识:如果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们将会获得保护。这样让海外华人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民族主义观念,同时看到大清实在不争气,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引向了革命的激情。
4.3、孙中山的革命努力在海外华人当中获得了大量支持,以至他称华侨为革命之母。如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组织了十次起义八次是靠南洋提供资源的。黄花岗72烈士,其中有29人是从南洋赶回国参加起义的。孙中山为革命募的款,85%来自南洋,加上美国募的款占到93%。还有南洋华人的帮会组织,是现成的组织资源,孙中山还曾亲自加入洪门当了其中的大龙头,这成了他发起起义所依托的重要组织资源。
4.4、不过中山先生早期发动革命一直不成功的问题也在此,因为依托帮会作为发动革命的组织资源,帮会所关注的范围就决定了这种革命动员极限,这些人主要是福建两广无形地限定了范围。
5、后来大陆地区的口岸城市开始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广州汉口九江这些有租界的地方,这儿对现代政治法律观念有接触,同时对中国内部有深入的了解,类似一种枢纽地带。以这些口岸为基础的一些革命组织,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国内形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动员。如广东地区的兴中会,浙江地区的光复会,湖北地区的华兴会,最终合并成同盟会。之后,就带来了辛亥革命。
201812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