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克制地谈论痛苦,我就服史铁生”,这是我看《我与地坛》之后最深的感受。他能用最平淡的语气表达出最深的情感。文字朴实,但内容丰富。
01
当你陷入绝望,要如何救赎?
1972年,史铁生21岁。21岁的这一年,是他开启轮椅生涯的一年。我不敢想象一个人在如此狂妄的年龄废了双腿,要怎么样自处,怎么样救赎?
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绝望,都比不上身体的残缺所带来的绝望。
陷入绝望时,要如何救赎?对于这个议题我确乎是没有什么经验。
我只知道,绝望时,都要靠一个字,熬。
熬出来了,你接下来的人生可能在某个领域就豁然开朗了,熬不出来可能就会毁灭吧。
史铁生熬出来了,所以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他。
02
精神家园
史铁生是怎么熬出来的呢?他是在地坛熬过来的,他是靠写作熬过来的。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就像是一个精神家园,一个秘密基地。他对地坛有着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观察,他呆坐,他静默,他沉思。
也是在这里,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是写作帮助他活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或者秘密基地吧,可以是自己家的小阳台,可以是书房,可以是花园,可以是楼道里的小角落,在这个地方,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自由自在地感受自我,你可以在这里获得能量,去应对生活中的世俗与琐碎。
03
反正都会死,所以就不用思考死吗?
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我们就不用思考死了吗?
我觉得生和死都要考虑。生和死好像是相辅相成的,现在被人谈论的很多的终局判断法,就是站在人生的终点,考虑自己要怎么活,就是让自己假想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希望自己这辈子做过什么,这辈子不要留下什么遗憾。
好像深刻思考过死的人,才会深刻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要怎么活着。
人得先真正知道自己会死,意识到自己会死,才会深刻地由衷地思考自己要怎么活。
可是人们会自然而然去思考死亡吗?人什么样情况下会思考死亡,会正视死亡呢?
我们往往是在经历了某事件之后,受到了震荡,才会意识到”哦!我有一天也会死“,又或者是因为看了某一本书,听了某一段故事,才发觉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实现梦想。亲身经历是直接经验,看书听故事是间接经验。
不管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需要先经由外界的触发和刺激,才会思考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
在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很难把死亡思考通透。
但尽管如此,只要意识到自己的短暂亮起的一生总有结束的那一天,我就很想留下些什么。
这就回到了怎么活的问题上了。
“而关于怎么活的问题,却不是在某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通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者恋人。”
好像在二十几岁的年纪里,相对于思考死亡,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思考怎么活的问题上。
因为我有太多想做的事情,太多想遇到的人,太多想看的世界。
总是会在很多时候,被世俗和琐碎磨灭了激情,但用不了多久,那种原始的生命力,那种不甘心的念头又会再次回来。
文学作品的力量也就是在让人了解人生的残酷之后,还能够给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吧。
网友评论